诸葛亮的七宗罪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诸葛亮的七宗罪 (第1/3页)

    诸葛亮这个人,虽然在N年前就离开了我们,我们也从来没见过他的光辉形象,但我们大家都仍然感到相当的熟悉他,是不是?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脑海中诸葛亮的形象,其音容笑貌、举止言谈和“丰功伟绩”肯定全都是美化了的,甚至是妖化了的,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功劳。

    在这种背景下,我写下的本文题目,恐怕看到的人打心底里就不高兴起来——诸葛孔明何等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岂是你等小人能够诬蔑的。但我要说,诸位,请先别忙不高兴,听我提两个小问题吧:诸葛亮制造过木牛流马没有?他真的草船借箭为吴军充实过武器库?你肯定会说:有呀,是呀,他不是让木牛流马帮他运送过军粮吗?他不是跟鲁肃一起在船上品酒夜话,借得曹军的十万支弓箭吗?

    虽然你会很伤心,但我还是要清楚明白的告诉你客观历史的真相:经历史学家的考证,诸葛亮他根本就没有制造过木牛流马;经现代科学知识的验算,也已经证明,如果诸葛亮的草船真的借成了曹军的十万支箭,由于严重超载,那么他与草船将毫无疑问地沉入茫茫的江中。

    好啦,既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下面就请诸位“诸葛亮迷”睁大双眼认真看看我骨头中挑鸡蛋似的炮制出的《诸葛亮的七宗罪》吧,就算你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这回我也用不着再担心了。

    第一宗罪:嫉贤妒能,造成蜀国人才后继乏人。

    俗语有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正是蜀中人才难继的局面。作为主导蜀汉政权的诸葛亮、刘备集团中的头号士大夫,对造成这-可悲复可怜的局面,是难辞其咎的。

    在首次北伐中,诸葛亮拒绝了魏延带兵五千出子午谷奔袭长安这一出敌不意、攻敌不备而进行奇袭的好建议,就是因为他嫉贤妒能的心理在作怪,而不是什么谨慎不谨慎的问题。五千人的军队,一点也不算多,就算失败了,损失了,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打仗嘛,那能不冒险的呢?如果采用魏延的战略战术,万一不幸真的成功了呢?这正是他所担心的。如果给魏延这样能征善战的刺头儿真的抢了头功,那么他诸葛丞相的脸面往哪里搁呀?他怎么能让他从没正眼儿瞧过的魏延去获得成功呢。在这种变态心理的作用下,魏延的忍辱负重,被诸葛亮看成是软弱可欺,时不时就以要砍他的头来对他发出生命威慑,一直对他毫不客气的进行挤压。作为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也没能逃出诸葛亮嫉贤妒能的手掌心,被诸葛亮以种种借口远放都城成都之外数十年。其嫉贤妒能的红眼病症状,实在令人难以意想得到。

    对于后主阿斗,诸葛亮提出在他离开成都进行北伐时,“要后主‘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的人选,无一例外的全部是荆楚集团的骨干,东州和益州人士一个也没出现。尤其是李严,作为这样一个和诸葛亮并列、‘统内外军事’、官拜尚书令的托孤重臣,在北伐这件关乎国计民生的军国大事上未能有一点说话的机会。而在诸葛亮不在成都的情况下,也理应是由他来主持朝政的,然而在诸葛亮要求北伐、安排北伐之后朝中主持工作人选的《出师表》的表章中,连提都没提他,不管从那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不正常的。”(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第二宗罪:刚愎自用,为了扶持亲信,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

    在首次选拔北伐先锋人选的问题上,诸葛亮充分表现出了他性格当中刚愎自用、用人不当的一面。

    “建兴六年春,首场由诸葛亮筹划已久的北伐终于开始。”(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诸葛亮深谙兵法,难道他会对首战掉以轻心?赵云、魏延、王平等将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完全有能力守好像街亭这样的军事重地,但他为了给马谡迈上政坛累积政治资本,非要让专攻谋略学、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的马谡去守至关重要的街亭。他的本意是让马谡立功,然后再以此为借口马上将他提拔到更重要的岗位上。

    诸葛亮亲自提拔与之“过往甚密,又长期处于权利中心、熟知蜀汉军政事宜和局势的谋士”(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和亲信——马谡——作先锋大将。由于“马谡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结果导致诸葛亮所统帅的数路大军,被曹魏五大名将之一张郃,轻易于街亭一带先后逐个击破,从而使蜀汉政权这场由诸葛亮策划的首次北伐不但整个无功而返,而且还遭受了重大的损失。”(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首次北伐失利,“完全是源自于诸葛亮的刚愎自用。”(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诸葛亮在首次北伐中,将赵云、魏延、吴壹等宿将弃之不用、“违众拔谡”的举动,表明他是个一意孤行的人。

    诸葛亮还保荐“将军向宠‘为督’,掌管京师的近卫军,对后主阿斗说,只要‘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而此前执掌皇室保卫的近卫军头领是刘备的心腹赵云,诸葛亮将其带走出征。”(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这样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在皇帝身边安插下了自己的亲信耳目。

    题外话:“马谡当时并没有像外间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请罪,而是在军败之后选择了畏罪潜逃一途,后被缉捕归案。在诸葛亮判其死刑后,还没来得及执行,就于狱中病故。马谡潜逃案还导致了与马谡关系很好的荆楚集团的另一骨干向朗(向宠叔父),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

    第三宗罪:知人不善任,独断专行,排挤异己。

    在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心中,他是始终将自己摆在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位置上的”(摘抄自汗青写的《诸葛亮不过是个野心小人》)。魏延是其中深受其害最突出的例子。诸葛亮不但不听他的伐魏好建议。而且还将他始终放在二线预备队中使用。这哪里有什么知人善任的意思嘛?

    一直以来,孔明对魏延就有一种偏见。魏延向刘备归降时,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就说他久后必反。只因为魏延后脑部位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