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孙权的用人观

    漫谈孙权的用人观 (第2/3页)

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经过一番努力,吕蒙有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鲁肃称赞他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应该说吕蒙能取得日后的成就,孙权的栽培和独到的眼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权委任江东三督,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也可以说正是孙权的慧眼识珠和虚怀若谷,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

    难怪曹操会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江东豪强

    从孙策平江东开始,孙氏与江东大士族的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两汉以来,封建的地域性差别导致江北士族对江南士族的轻视:

    比如诸葛亮称赞殷礼时说:“不意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就说明中原士大夫对江东士人的评价是偏低的。

    而在江东,当地的豪门对江北南来的士们不是很欢迎。孙氏在江东立国,前期主要是依靠北来的士族,而且孙氏本身也是出身寒微,所以在对待江东当地豪强的问题上,孙氏必须有一个明智的手段,否则孙吴政权很难在江东立足。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人物就是孙权。虽然孙策也拉拢并镇压了一部分江东豪强,但他的英年早逝注定这个任务最终要由孙权来完成。

    其实后期江南士族并不排斥孙氏政权。前期孙氏立国不稳,曹操平荆州时张昭等江东人世之所以主张投降,正是因为他们对孙氏还没有信心。投降曹操可以为自己换来仕途,这对于江东人士来讲是难得的,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他们融入江北士族,并拉近与江北士族差距的一个大好时机,而随着孙吴政权的巩固,江东豪强看到孙氏同样可以提供给他们进仕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很乐意辅佐孙氏鼎足江东。

    这一切的实施者正是孙权,前期他虽然重用江北南来士家稳固统治,但他并没有得罪江东本地豪强,比如,他对张昭的态度,虽然两者经常在意见上有矛盾,但是孙权仍然十分尊重张昭的意见,并始终把他当成内阁首辅。这正是孙权用人手段的高明之处。

    另外,对于顾、陆、朱等江东大家族,孙权同样采取重用和联姻的手段。虽然孙权很推崇曹操的“打击豪强”政策,但是在稳固政权的前提下,我认为他还是以拉拢为主的。可以说在孙权当政的几十年中,基本解决了江东豪强与孙氏政权以及江北南来士族的矛盾,使江东各派势力很好的融为了一体,这也正是东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长的一国的主要原因。 孙权当之无愧的是吴国的奠基人。 难怪**会说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的词句。

    三、举贤任能

    陆凯称孙权用人:“先帝简士,不拘卑贱,任之乡闾,效之于事,举者不虚,受者不妄。”。

    陆机《辨亡论》又称:“拔吕蒙于戎行,识潘浚于系虏”,其实这些都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潘璋、丁奉、谷利、丁览、阚泽、步骘、陈武等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受到孙权赏识和提拔。

    而在对降将潘濬的任用上,孙权甚至超越了刘备。

    当时荆州降将,尚有郝普、麋芳等人,而孙权独重用潘濬是有原因的,《江表传》记载:“权克荆州,将吏悉皆归附,而濬独称疾不见。权遗人以床就家舆致之。濬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横,哀咽不能自胜。权慰劳与语,……使亲近以手巾拭其面。濬下地拜谢,即以为治中,荆州诸军事一以谘之。”

    《江表传》同时记载:“时濬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或有间濬於武陵太守卫旌者,云濬遣密使与琬相闻,欲有自讬之计。旌以启权,权曰:‘承明不为此也。’即封旌表以示於濬,而召旌还,免官。”

    可见孙权在识人和用人上的手段确实足以为君主高水平。

    孙权曾令濬“率众五万讨武陵蛮夷”,说明孙权是敢于放手使用降将的。

    而后来潘濬能与陆逊同掌荆州事,甚至在吴立传,不能不说是孙权识人用人的结果。

    孙权在用人上很宽容和大度:

    胡综“性嗜酒,酒后欢呼极意……搏击左右。权爱其才,弗之责也”。

    吕范“居处服饰,于时奢靡,然勤事奉法,故权悦其忠,不怪其侈”。

    孙权曾说:“尽言直谏,所望诸君;拾遗补阙,孤亦望之。”

    《江表传》记载:权又云:“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駮致纯,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则无敌於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於圣人矣。”

    说明孙权是善于纳谏的君主,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陆机《辨亡论》称孙权:

    “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