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对外方略

    孙权的对外方略 (第2/3页)

致发展到孙权由联刘抗曹转为反刘降曹。

    孙权由联刘抗曹变为反刘降曹,是从公元217年开始的。直接的原因是迫于曹操的大举进攻。曹操于公元216年冬征讨孙权,217年春逼攻濡须口,孙权遣使见曹操,请求归降。曹操亦派使者回报,同意和好,立誓重新结为姻亲。孙权降曹,固然因为曹操的进攻涉及到东吴的安危,内中也包含着对刘备久借荆州不还的不满。加之当时关羽势力强盛,孙权担心有朝一日关羽发动进攻,占据吴荆州,危及东吴,降曹则有助于制约关羽,伺机收回荆州。否则的话,我们很难理解208年曹操东下时情况要比217年危急得多,孙权也没有降曹而现在却要降曹?孙权降曹的背后隐藏着夺回荆州的意图,这是无疑的。正好217年这年主张联刘抗曹的东吴鸽派代表鲁肃病故,孙权推行联曹反刘方针的主要阻力业已不存在,这对孙权来说就有了夺回荆州的内部条件。当鲁肃一亡故,孙权就让主张夺回荆州对蜀强硬的鹰派代表人物吕蒙接替鲁肃据守吴荆州,东吴的对外方略由联刘抗曹转为联合曹操谋算关羽实际已表现得十分明显。只是这个转变是暗中进行的,一时未被刘备方面识破。吕蒙到任后,表面上与关羽倍相结好,暗地里与孙权加紧筹划夺取荆州的办法。当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樊取得很大胜利围攻樊城的时候,孙权一面按吕蒙之计进一步对关羽实施麻痹策略,一面暗中给曹操发去密信,表示将袭取荆州以帮助曹操解除樊城之围。在反刘方针主导下,孙权乘关羽北攻襄樊之机,终于一举袭取了荆州,并擒获关羽,将其斩首,还将关羽首级传送到洛阳,献给曹操。这是公开撕毁吴、蜀联盟的举动。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对此已在所不惜。 由对蜀反目到重修旧好 孙权对蜀反目,袭荆州、杀关羽,必然激怒刘备,招致刘备伐吴。   对于刘备会作何反应,孙权思想上是有准备的。他采取的主要对策是继续向魏称臣,以争取曹魏的支持,制约刘备。220年春曹操病故曹丕继为魏王后,孙权遣使献上贡物,表示臣礼。当年农历八月,曹丕废汉称帝,孙权马上又遣使祝贺,献上奏章,言辞谦卑,并将关羽所俘魏将于禁等送还。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顺,派使者赴吴,册封孙权为吴王。东吴大臣认为不该接受魏国的封号,应自立称谓,不受魏国制约。孙权从当时联魏抗蜀的需要出发,说服左右于221年受封吴王,并派使者赴魏致谢。曹丕又要求吴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翡翠、斗鸭、长鸣鸡等荆、扬特产,大臣们认为这些贡物超出常规,不应进贡。孙权说:我们吴国正和蜀国对峙,江南百姓都仰赖魏国的支持以保全自己。魏国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如同石块瓦片,没有什么可吝惜的。孙权再次说服大臣们,如数将贡物献魏。

    为制约刘备伐吴,孙权屈身事魏,但刘备还是发动了对吴进攻。公元221年农历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不久,即于七月大兴倾国之兵伐吴。刘备亲率各路大军长驱东下,连克东吴的巫县、秭归。孙权一面赶忙由公安迁都到武昌(今鄂州),一面派使者赴蜀向刘备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孙权于是起用陆逊为统帅,引五万人马抗拒刘备,同时向魏国发出求救。经公元222年农历六月间的夷陵之战,陆逊打败刘备,孙权终于度过了对蜀反目后的危难。   孙权向魏称臣,其实并非出自真心实意。他自己也想做皇帝,与魏蜀鼎峙自立,而曹丕是不允许他独立的,孙权心里也明白。刘备伐吴时,魏国口头上表示起兵支援,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出兵,而是坐观虎斗,以收渔利。孙权方面对魏也留有一手。当刘备逃至白帝城后,吴将徐盛、潘璋、宋谦等争相向孙权上表,请求追击刘备,将刘备擒获。孙权问陆逊怎么办?陆逊与朱然等认为:曹丕正在调集军队,表面上宣称帮助我们,实际包藏祸心,我们应该全军退回,不追刘备。孙权赞同了陆逊等人的主见。

    果不然,曹丕以孙权拒绝送太子孙登入朝为由,于夷陵之战当年九月,从荆襄和江淮间出动三路大军伐吴。起先,曹丕欲封孙登为万户侯,孙权以儿子年幼为由,上书推辞。接着,曹丕又要孙权送孙登入朝,作为人质,并派使臣浩周赴吴,劝说孙权。浩周原是于禁部下,与于禁等一起被关羽俘获,后由孙权送还魏国,曾劝说曹丕接受孙权归顺,封孙权为吴王。所以曹丕派他去东吴劝孙权送子入朝。浩周见了孙权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公子一定会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