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人物绰号与杭州方言民俗

    《水浒》人物绰号与杭州方言民俗 (第2/3页)

故南方俚俗,称巫为太保”。可见,所谓“太保”,乃是专指寺庙中那些有“道术”的庙祝,即巫师。《武林旧事》中也记载着杭州的瓦子里有一位表演“烟火”的民间艺人叫“陈太保”。其所以用“太保”作为绰号,无非是夸耀他表演的烟火神奇莫测,像有“道术”的太保那样。再看《水浒》,如上例,说戴宗之所以被人称做“神行太保”,就是因“他有道术,一日能行八百里”。很可能《水浒》中戴宗的绰号“神行太保”,乃出之于南宋杭州“烟火”艺人“陈太保”。

    二、传说民俗

    神话传说是一种众口相传、口传心授的语言民俗。由于杭州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特别是通过南宋杭州“说话”艺术的媒介,派生出了无数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

    [活闪婆]

    《水浒》第六十五回:“小人姓王,排行第六,因为走跳的快,人都唤小人做活闪婆王定六。”

    活闪即霍闪,就是闪电,活闪婆即道教所谓电母。今杭州方言中仍有“霍闪”一词。而《水浒》作“活闪婆”乃是“活”、“霍”谐音而误,象这种谐音而造成形误的情况在话本小说中是极为普遍的。据何心在《水浒研究》中说:“大约古本《水浒传》作‘霍’字,后来不知怎样误为‘活’字,至今未曾改正。”连杭州人也有把“霍闪”说成“豁闪”的,如《杭州方言词典》:“豁闪:闪电……豁闪娘娘:神话中管闪电的女神;豁闪娘娘手里有两面大镜子。”这个神话传说里的“豁闪娘娘”,也即是“活闪婆”。“霍闪”这个方言,由南宋以来一直流传在杭州的口语中,如南宋《夷坚癸志》卷五“神游西湖”条:“一急脚走报云:‘速去,速去:’俄而霹雳霍闪,震到天地。”在清代,杭州人翟灏在《通俗编》中也说:“雷电霍闪,今人每逢称之。”此处所谓“今人”便是指清代的杭州人。《水浒》中,如上例,王定六之所以有“活闪婆”这样一个绰号,正“因为走跳的快”,如电光之霍闪。至今杭州还流传着如“豁闪不响雷,雷雨不会来”这类谚语。

    [母夜叉]

    《水浒》第二十七回:“见那妇人如何: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母夜叉”即夜叉婆,凶恶的妇人。关于“夜叉”的传说,宋元间的杭州传播很广,如在杭州的瓦子、勾栏里曾风靡一时的“小说”话本《杨温拦路虎传》中的相扑高手李贵的绰号便叫“山东夜叉”。又据《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所记,每当霜降之日,西湖苏堤上便有精彩纷呈的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节目叫“夜叉探海”。明代杭州人陆人龙《型世言》第九回还对“夜叉”的形象作了这样的描绘:“只听得林子背后,风起,跳出一个夜叉来,但见:两角孤峰独耸,双睛明镜高悬。朱砂鬓发火光般。四体犹如蓝靛。臂比刚钩更利,牙如快刀犹。吼声雷动小春天。行动一如飞电。”

    《水浒》中,把孙二娘比作“母夜叉”,给她“母夜叉”的绰号,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外形上看她生得一副凶相;二是从人品上,她开着人肉作坊,生剥活人。《水浒》中除了孙二娘的绰号叫“母夜叉”外,还有第六回那个“杀人放火”的道人丘小乙的绰号叫“飞天夜叉”。

    三、相扑民俗

    相扑是从“头戴角相抵”的“角抵”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似摔跤的体育活动。在南宋杭州的“百戏”技艺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就要算“角抵之戏”了。据《梦梁录》第二十卷“角抵”条载,每逢南宋“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这种在宫殿上开展的大型相朴比赛,参与比赛的相扑手多达120人。

    还有一种更具广泛性和群众性的庙会上的小相扑比赛。南宋时,杭州的护国寺、南高峰等处都设有露台。每当庙会之期,便挑选“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举行全国性的夺标相扑大赛。平时,在杭州多如繁星的瓦子里也经常举行相扑表演赛。

    [病关索]

    《水浒》第四十四回:“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貌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

    自然,杭州这样相扑活动空前繁荣的景况,必定要对《水浒》人物的刻画上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便是杨雄的绰号“病关索”。这个“关索”便是来源于宋元杭州的相扑。据《武林旧事》所开创的相扑艺人的名单中,以“关索”为绰号的就有“张关索”、“严关索”、“小关索”,再加上在男女相扑艺人中各有一位“赛关索”,至少有五位“关索”。南宋杭州的相扑艺人之所以这样喜欢用“关索”作自己的绰号。其原因就在于关索这个三国蜀将关羽第三子,虽然正史上并无关索此人,在《三国演义》中的关索也没有什么作为,但在民间传说中,关索却是一位英勇强悍、武艺高超、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因此,相扑艺人纷纷用“关索”作为自己的绰号。这无非是夸自己是相扑的好手,就象传说中的关索那样英勇强悍、武艺高超。

    《水浒》中,杨雄也擅于相扑,且有“一身好武艺”,故而得个“病夫索”的绰号。早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杨雄(王雄)的绰号叫“赛关索”,《宋江三十六人赞》还对其绰号作了这样的解释:“关索之雄,超之亦贤。能持义勇,自命何全?”

    杨雄的绰号,在《大宋宣和遗事》及《宋江三十六人赞》里都是“赛关索”,到了后来的《水浒》里却改成了“病关索”。那么,病关索之“病”字,又该是什么意思呢?不少《水浒》研究者对此也表示了费解,甚至连那位编写《水浒传注略》的清人程穆衡也不得不坦率地说:“若关索而病,所未详也。”且看《水浒》作者是怎样解释这个“病”字的。《水浒》作者似乎也觉察到了读者(看官)们对这个“病”字的费解,所以在第四十四回介绍杨雄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杨雄“淡黄面皮”,“面貌微黄”“微黄面色”。显然,作者以为这个“病”字,即病态。再看第四十九回在介绍孙立时,也说:“端的好条大汉,淡黄面皮……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至于在介绍病大虫薛永时,索性连“面貌微黄”、“淡黄面皮”之类的形容都没有了。其实,据笔者的考证,《水浒》作者对“病关索”、“病尉迟”之“病”字的解释完全是不恰当的,在南宋杭州的方言中“病”与“赛”乃是同义词,因此《大宋宣和遗事》及《宋江三十六人赞》中的“赛关索”和《水浒》中的“病关索”意思是完全相同的,都是说杨雄武艺高强,赛过那个民间传说中的“关索”。

    据南宋时杭州的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收入《喻世名言》第三十六卷):“姓王,名秀,这汉走得楼阁没赛,起个诨名,唤做‘病猫儿’。”这里王秀的绰号叫“病猫儿”,也即是比喻王秀走楼阁时,比猫儿还要快。可以想象,在南宋杭州“说话”艺人的口语中,“病”和“赛”同时被运用着,反映在《水浒》中,既出现了如“病夫索”、“病尉迟”、“病大虫”,也出现了“赛仁贵”。而这位《水浒》作者元末明初的杭州书会才人施耐庵来说,把这个仅在南宋的杭州流行过的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