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侯 会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侯 会 (第2/3页)

-侯 会第三个例子,我想说说元代初年有个画本,画本小说叫《大宋宣和遗事》,可能喜欢《水浒传》的同志大概都知道,这个是一部讲史画本。讲的是北宋的衰亡史,其中有一段涉及宋江起义,大约有四千字左右。因为这部画本文字非常简略,带有一点提纲的性质,但是里头内容很丰富。包括“杨志卖刀”的故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九天玄女授天书”的故事,包括受招安、征方腊,整个的次序跟今天《水浒传》小说里边的次序都是一样的,这可以说搭起了水浒故事的一个框架,说明至少到了元初,水浒故事基本成型了。

    我们也注意到,在《大宋宣和遗事》当中,有一张好汉名单,人数仍旧是三十六,仍旧没有发展到一百零八。再有一个,它第一次提到了梁山泊,我们说宋江的史料里没有梁山泊,龚开的《三十六人赞》也没有提到梁山泊。那么在这儿,在《大宋宣和遗事》里第一次提到梁山泊。但是它把梁山泊的位置放错了,它一提就是太行山梁山泊,我们知道太行山不在山东,太行山在河北和山西的交界,南北走向的一个山脉。怎么会把这个太行山梁山泊混为一谈。有的学者根据这一点就做了推论,认为水浒故事很可能是在南方流传,至少是《大宋宣和遗事》这一派水浒故事,有可能是在南方流传。因为当时南宋期间,南方是南宋、北边是金,两国对峙,年代很长,几十年、上百年。那么,南方的老百姓,南方的说书人,南方的水浒作者,他对北方的地理形势不了解,他只听到传闻,说北方太行山是个好汉出没的地方,梁山泊也是个好汉出没的地方,于是他就把它捏合在一块儿混为一谈,我比较同意这个观点。《水浒传》大概主要应该是在南方流传,因为我们看两个作者,一个是施耐庵,是钱塘人、杭州人,罗贯中虽然祖籍大概是北方,但是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钱塘。包括小说当中写到南方的时候,作者那个热情非常高,写到杭州很多的诗词,写到北方好像没什么热情。尤其梁山泊是黄河的泄水湖。但是小说里很少提到黄河,找来找去大概一两处。说明他对北方的地理并不是很熟悉,这是第三个例子。

    第四个例子,想说说元杂剧水浒戏,这应该是北派的水浒故事了。元杂剧起源于北方,那么,元杂剧水浒戏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几十种,其中有剧本完整保存下来的大概十种左右。确定有作家名称的更少,三四种。其中有一种是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有一种是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还有李文尉的《燕青薄鱼》;再有一个是李志远的《还牢陌》,这四本比较确切,是元代的作品。还有几种像《征豹恩》、《黄花玉》、《五虎大劫牢》、《七虎闹同台》、《王矮虎大闹东平府》、《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首先作者就不详,年代也不好断定,有人说可能是元末明初作品。另外还有大量的水浒戏,我们只知道一个名目,剧本失传了。那么在这些水浒戏当中我们发现,以谁为主角的最多呢?李逵,黑旋风,也有跟武松有关的,有个叫《双献功武松大报仇》,还有个叫《折担儿武松打虎》。我想这是不是就是小说里武松打虎的雏形。元杂剧对水浒的贡献我觉得有这么两点:一点就是确立了梁山泊的正确位置;为什么呢?因为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都是山东人,康进之、高文秀,高文秀就是东平人,梁山泊就在东平,就在高文秀的脚下。他当然不会把这个梁山泊写到太行山去。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宋江上场有一段开场白,把梁山泊的位置说得非常清楚,念了这么几句:“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巷汊数十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把这个地理位置说得非常地明确。只有山东人才能有这样精确的地理知识。那么,这段文字整个被《水浒传》的作者抄录到小说第78回的开篇处,这是一点。再一点呢,宋江在开场白中提到梁山好汉有三**伙儿、七十二小伙儿。我们想这个大概就是由三十六人转向一百零八人的一个前奏。三**伙儿应该有三十六个大头目,七十二小伙儿有七十二个小头目,加起来一百零八人,这个后来就到小说里形成天罡地煞。

    作者: 218.198.167.* 2005-5-12 11:37   回复此发言4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侯 会所以我们说元杂剧对《水浒传》的贡献是确定了一个大的背景,一个是准确的地理位置。再有一个,好汉的数目,头领的数目,都确定了。但是《水浒传》在创作的过程中,从元杂剧吸取的具体故事情节非常少,大概有这么三两处:一个就是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到了《水浒传》,咱们翻一翻第七十三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这一段是从元杂剧来的。另外这个武松打虎,因《折担儿武松打虎》那个剧本现在已经失传了。我们想《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是不是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猜测。那么接下来到了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两位最后的写定者,把这个流传于民间的、水平参差不齐的、层次比较低的这些原始传说。早期作品加以汇集、整理、加工、创作,才使一部民间的作品升格为一部高水平的文学巨著。没有施耐庵、罗贯中应该说就没有《水浒传》。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真正的成书时间应该是明代嘉靖年间,也就是1522年以后,那么这样一看呢,《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大概要长达四百年之久。具体最后写定者姓名我们已经无从考察,但是我觉得不妨碍我们把施耐庵、罗贯中看成是水浒作家群的一个代表。他们代表着《水浒传》创作的一个最高水平,文人阶段的一个最高水平,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仍旧没有能够破解《水浒传》的成书之谜。刚才我们提到了历史上的宋江三十六人,到了小说发展到千军万马。历史上的宋江呢,是小部队流动作战,到了《水浒传》里头变成大规模的水上军事对抗。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来的?有人这样解释,他说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虚构。那么,《水浒传》作者完全可以凭借着虚构来完成这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我不大同意这个看法,因为我们知道《水浒传》它是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那么小说家呢,尝试着进行这种长篇创作,恐怕他的能力、那种虚构的能力没有这么高明。那么我就这样设想,我说长篇小说的写作,实际上是一只大筐,是个大筐,那么当这个小说家尝试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时候,他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上哪儿找这么多的材料来填满这只大筐。而历史上的宋江起义,那一点点材料,我觉得是不足以填充长篇小说的这么一个框架。所以我想如果换了我们,我们会怎么办?我想我们无疑会打破宋江起义历史史实的这个框框,我们到处去找材料。凡是农民起义的材料、民族战争的材料,无论发生在哪朝哪代,无论发生在南方北方,有一句话就是:拣到筐里就是菜。来填满这只大筐,这个是作者所要做的。这个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普遍的做法,一个普遍的规律。鲁迅曾经这样说,他说他所写的这个小说人物呢,没有具体的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上海、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想《水浒传》也应该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农民起义。而且我们现在通过研究发现,《水浒传》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我也举几个例子,比如咱们读《水浒传》,读到《水浒传》的第一任的山寨头领是谁?王伦,王伦历史上实有其人,他是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的领袖,带领着几百个士兵活动在山东、苏北一带,最后被镇压下去了。他起义的时间早于宋江起义七八十年,那么被作者也拿来充实他这部小说,变成山寨的第一任领袖,这是一个例子。

    再一个例子,方腊起义的故事也被小说家写入小说,方腊在小说当中除了作为宋江起义的对立面,那么很重要一点,有关方腊的一些史实也被用来描写宋江。比如说小说里写有个童贯,童贯是北宋王朝的枢密史,相当于国防部长。他曾经率领大军镇压宋江起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嘛。那么事实上作为国防部长率领大军来攻打宋江这是不可能的事儿。宋江三十六人,杀鸡焉用宰牛刀,那么童贯镇压过谁呢,镇压过方腊。所以他把童贯镇压方腊这段史实挪来写宋江。此外,有一个学者还曾经提到,他说方腊的家乡那个村叫碣村,而水浒小说里头阮氏三雄、晁盖都在石碣村,他认为这是用了方腊的素材。

    作者: 218.198.167.* 2005-5-12 11:37   回复此发言5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侯 会再举,比如一百二十回《水浒传》,也就是《水浒全传》当中插增了征田虎、征王庆,那么学者考证田虎、王庆也都是历史上真实的农民起义领袖。这个都是有据可查的。此外呢,《水浒传》当中有很多梁山好汉都有着历史真人的原形。像杨志、刘唐、张横、解宝、史进、关胜、张顺。张顺这个人实有其人,他是南宋末年抗击蒙古人的一个民间好汉、一个民兵头领,最后也是死在水里,乱箭射死。跟《水浒传》里写的那个张顺死于西湖可以说连细节都是相同的。总之,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看,《水浒传》不愧称之为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它不是哪一次农民起义的忠实记录,它是对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包括宋江起义之前、之后农民起义、民族战争的一个全景式描述。既有历史的真实厚重,又有史诗的壮丽恢弘。

    那么说到这儿呢,还有一个疑问没有解决。就是我们说这个“水浒”,“浒”是什么意思?“浒”是水涯的意思、水边的意思,水浒是发生在水边上的英雄造反的故事。那么顾名思义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水边,水在这个小说当中应该扮演主角。如果没有水的话,连这个书名都失去意义了。但是历史上的宋江并不曾在水边安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