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王学泰)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王学泰) (第2/3页)

有自己的舆论和道德评价。这种例子很多,大家读《水浒传》就经常看到。梁山好汉经常说到,不能干某件事,否则要吃江湖好汉笑话。这就是属于江湖舆论。江湖有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标准,与主流社会不同。

    江湖还有自己的信息渠道,有了事情很快就会在江湖人中传扬开来。例如林冲上了梁山之后受到王伦的排挤打压,这件事江湖上很早就知道了。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好像江湖也有自己的媒体似的,一些事情传播得非常快,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江湖是江湖人、也是游民生活的空间,而游民流动性非常频繁。所以有点事情、有点消息传播得特别快。从诸多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确知,江湖并不是虚拟出来的,不是艺术家的创造,而是在生活中现实存在的。

    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

    在宗法社会中,大多数人(主要是农民)是稳定地生活在他所在的土地上的。能够流动起来的却并不只是被迫脱序(脱离主流社会秩序)的游民,还有士人和商人。

    如果有人非得问江湖到底是什么,到底在哪里?我就说江湖在城镇,也在乡村;在热闹的繁华的市井,也在荒寒闭塞的山野;在四通八达的道途,也在湖光飘渺的湖海。也就是说哪里有江湖人的身影,有江湖人在那里为生活而奋斗,哪里就有江湖。

    《水浒传》中许多地方写到了江湖,如东京桑家瓦子里有说话人在那里演说《三国志平话》;郓城县的勾栏里有白秀英到那里去演唱诸宫调;渭州街头有打虎将李忠在那里打把势卖艺;揭阳镇上病大虫薛永在那里耍枪弄棒,以博衣食。这些地方因为有了江湖人的奋斗便成为了江湖。从空间上来说,市井、乡村、道路、湖海都可以是江湖,也都可以不是江湖,关键在他是不是江湖人活动的场所。

    那么什么是江湖人呢?是不是生活在城镇的下层民众,我们经常称之为市井细民的呢?我说不是,更不是蜷曲在乡村的宗法农民。其根本的差别就在于江湖人是流动的;市井细民和宗法农民基本上是不流动的。评书艺人中流传着一首描写他们生活和心态的开场诗《西江月》中说:“一块醒木为业,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为家,方丈风涛不怕。”从这个江湖艺人自述词《西江月》的上半阕就可以看出来,江湖人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而市井细民和宗法农民是不流动的,不会听了书、看了戏,就跟着江湖艺人走了,也可能有,但是极个别的追星族。

    作者: 218.198.167.* 2005-4-30 18:14   回复此发言3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王学泰)

    在宗法社会中,大多数人(主要是农民)是稳定地生活在他所在的土地上的。能够流动起来的却并不只是被迫脱序(脱离主流社会秩序)的游民,还有士人和商人。自春秋战国以来,士人流动便成为经常的现象,并有“游士”群体的形成。后来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士人虽然不能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流动了,但是他们要出仕做官,就要游学、游宦。 作为预备官吏的文人士大夫是统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统治者靠他们来统治中国。中国总的说来,统一还是历史的主流。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了流动起来的文人士大夫。游宦制度,不仅在政治上保证了国家统一,而且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文人士大夫们把文化从先进地区带到落后地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游宦的文人士大夫起了决定作用。古代考核官吏的指标中,教化是很重要的一项,一些负责任的官吏一般都要抓文化教育,因此必然导致当地社会文化习俗的变化,一些野蛮的原始遗留必然被逐渐淘汰,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多有记载。所以说,文人士大夫的流动不可能把他们打造成江湖人,更不会构成颠覆主流社会的“江湖”。

    游商虽然不能跟游宦相比,但商人作为“四民”之一,他们流动的经商活动,在歧视商人的古代中国,不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有力支持,但是也不会受到特别打压。个别朝代对商人有些打压现象,这与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关。如汉初、晋初都有“贱商令”,汉初不允许商人穿丝乘车,晋初下令,商人要穿两样鞋子,一只黑,一只白。这种情况毕竟比较少,最根本的在于商人通过流动去追逐比农民、手工业者高得多的收入。流动满足商人对财富的追求,他不会冒着生命的危险和主流社会对着干。所以说商人不会大量地流入江湖。绝大多数游民还是由破产的宗法农民构成,他们才是江湖的主体。

    江湖上的芸芸众生

    《水浒传》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是游民的,我们看阿Q对女性的态度,就可以理解《水浒传》对女性的态度。游民没有家庭,作奸犯科的游民更丧失了成家的可能,于是对女人是不了解的,并由此滋生一种变态的敌视。

    《水浒传》是写游民奋斗的成功与失败故事的。但就具体情节来说,它描写了各种各样江湖人的生活。我们说游民是江湖人的主体,《水浒传》中也写了众多的游民。

    **主席1926年写的《中国农民的各阶级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一文中把游民分为五大类,即兵、匪、盗、丐、娼。我理解的游民比**说的要广一些。他只是说农村的,我包括城镇的,也包括那种合法谋生的游民。

    《水浒传》写的“盗”非常多(不是指聚义以后,因为上梁山后都可以说是“盗”了),如少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山寨上山大王和喽罗,这是团伙;还有单干的,像江河中的李俊、张横,童威、童猛,开黑店的孙二娘,盗马贼段景柱,小偷小摸的时迁。他们走上这条路的原因多种多样,如丧失了产业、走投无路而干上这一行的;有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吃了官司,上山下海以避难;更多的因为干没有本钱的买卖。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作大,使得官方对他们无可奈何。当然还有许多游民不从事非法活动,他们并没有祸害民众的行为,只是在江湖上谋生的江湖人。他们脱离了宗法网络,离开了农村,没有正当职业,生活没有保障,他们漂泊江湖、浪迹四方,属于生活最不安定之列,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卷入反社会活动。例如在家乡打杀了人逃往在外的戴宗、在监狱里做了小牢子的李逵;打伤了人逃避灾难的武松;自幼漂泊江湖、专好结识江湖英雄好汉的刘唐;贩羊卖马折了本回乡不得、靠打柴度日的石秀;打把势的卖艺的薛永等等。108将中最多的就是游民,大约是50人,占了将近一半。为什么说《水浒传》是写游民奋斗成功与失败的故事?从书中主要人物形象上说,它是以游民为主体的。我反对“农民起义说”,不仅因为梁山上英雄好汉没有什么农民,更重要的是《水浒传》中没有提出农民最重要的诉求,就是对土地的诉求。冒着生命的危险造反却不要求他们最钟情的土地,岂非咄咄怪事!

    作者: 218.198.167.* 2005-4-30 18:14   回复此发言4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王学泰)

    谈论游民,人们往往忘了高俅,他是浮浪破落户子弟,没有正当的职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后因为参与诈骗,被发配,后得赦免,可以回东京,东京人没有人收留他。后来得以返回东京,给人做个跟班,由于机遇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