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第2/3页)

略”,必须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作后盾,建立在国富兵强的基础之上。为此,提出了一套实现全胜战略的措施。在经济上,指出要大力发展“三宝”,即“大农”、“大工”、“大商”,充实经济实力,打好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争取

    民心,爱护民众,取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在外交上。提出了“文伐”十二法,列举了分化、瓦解、离间敌人的各种方法。《六韬》认为,强大的实力只是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可能,当这种全胜战略难以实现政治目的时,就要采取军事进攻的方式。即在考虑和制定战略时,不能仅仅依赖“兵不接刃而敌降服”的全胜战略,还要制定立足于战场胜负的军事战略。

    在军事战略上,主张正确判断战略形势,在全面准确地了解敌情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进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实行巧妙的战略伪装,隐蔽启己的战略企图,适时把握战略时机,正确选择主要战略方向等。

    《六韬》不仅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还进一步阐明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全胜战略是军事进攻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综合运用全胜战略和军事进攻,才能达成战胜敌人的战略目的。在《文伐》篇中这样写道:“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这种把进行“文伐”的全胜战略同进行“武伐”的军事战略紧密联系起来的论述,使古代战略思想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

    任何战略的实现,都离个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军事战略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手段是武装力量。《六韬》在第一卷和第二卷中论述了战略的有关问题后,紧接着在第三卷中便阐明了武装力量建设的有关问题。第三卷《尤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等十三篇。在本卷中,除了论述信赏明同、以法治军以及重视武器装备等问题外,重点阐述了将帅问题。

    将帅是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将帅作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其水平的高低,对军队本身的建设、战争的胜负,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衰亡,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六韬》用了大量篇幅,从各个方面论述了选拔和考察将帅的方法,将帅所应具备的品格、知识、才能等等,从而使有关将帅的理论更加详尽、系统和全面。

    军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作战,而要夺取作战的胜利、离不开一定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方法。因此,《六韬》从第四卷开始,用了三卷的篇幅,详尽论述了各种条件下的具体战法。

    第四卷《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等十二篇,主要论述了在一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指导原则和战法。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领域也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作战地域扩大,战场已从过去的平原旷野等一般地形扩展到山地、丛林、水泽等特殊地形。因此,在第四卷论述了上般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

    则和战法之后,紧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