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第七

    守土第七 (第2/3页)

疑,天下就会和顺而驯服了。”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替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替,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注释】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曝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绝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

    【例证】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是本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东汉末期,皇帝大权落入外戚、宦宫之手导致衰亡的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外戚就是皇帝的母家和妻家的亲戚,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东汉初期,为了防止他们干政,对他们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到了中叶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