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贤第十

    举贤第十 (第2/3页)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

    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

    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

    文王曰:“何如?”

    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②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③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

    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注释】

    ①世俗:指一般平常、凡庸的人。

    ②党:党羽。

    ③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例证】

    东汉王朝在黄中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随之而来的是群雄割据,混战不己。在这种混乱局面中,曹操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先后扫平了袁绍等大小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为进一步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曹操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拘一格,广揽人才,集众人之智以为己用,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曹操思才若渴,注意延揽各方面的人才。在他创业之初,就极力网罗当世贤才以为己用。他在得到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彧后,高兴地称为“我之子房”,委以重任。荀彧又向他推荐荀攸、郭嘉两位很有谋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