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射礼第五

    乡射礼第五 (第2/3页)

(弣:弓把),右大指勾弦而并夹四矢于第二第三指间”,可供参考。

    (22)某不能,为二三子:谦辞。二三子,指众宾以下的人。谓某虽德艺不高,但为二三子之请,不得不答应。

    (23)此节述纳射器之事。射器:即弓矢决拾等射事所用的器具。纳:内。纳射器:即搬射器入内。

    (24)倚于西序:下文“主人弓矢在东序东”,此“西序”亦当为西序西。东序东即东夹(东序与屋东墙的夹室)之东,西序西即西夹之西。北括:括朝北。括:箭的末端。

    (25)此节述司射比三耦之仪。比三耦:比较才艺的高下,其相近者合而为耦。

    (26)上射:耦分上、下射。御:进、侍。某:指下射。某御于子:谓某人进而侍射于子。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7)此节述司马命张侯倚旌之仪。司正为司马:司正主饮酒之礼;司马主射礼。此时未行旅酬,将射,故司正行司马之职。

    (28)说束:说,通“脱”,即脱束。上张侯,射事未至,不系左下纲,中掩束之。此时将射,故使人脱其束,系左下纲于立柱。

    (29)获者:射中叫作获。执旌报告射中的人叫作获者。倚旌于侯中:将旌倚在侯的中央。旌:为获者所执,矢中,则举旌报告已射中。

    (30)此节述乐正迁乐之仪。乐正适西方:乐正自西阶东至堂西命弟子。赞工,迁乐于下:相助乐工,将瑟迁于堂下。此迁乐,是为了避射位。

    (31)笴(g7):箭杆。堂前三笴:距堂三箭杆远的地方。

    (32)此节述三耦取弓矢俟射之仪。让取弓矢,拾(ji8):让:相揖让。拾:更迭,轮流。谓三耦要相揖让,依次拿取弓矢。

    (33)弣(fǔ):弓把的中部。

    (34)搢三而挟一个:搢:插。一个:一支箭。谓将三支箭插于身右侧带间,夹一矢于第二、三指间。

    (35)立于所设中之西南:中:盛算之器。算是用来计射中矢数的筹码。谓之中,即取其射中靶子之意。所设中:此时尚未设“中”,所设“中”即指将要设“中”的位置。“中”的位置在西阶南与洗相对的地方。

    (36)此节述司射诱射之仪。豫(xù)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豫即序,州学。序无室,物(射箭的位置)靠北。钩楹内,即绕楹之东而向北行。室与堂相对而言,序无室,故不言堂。堂则由楹外,此堂乃指庠即乡学而言,庠的射位(物)在楹之南(楣下),故由楹南向东行。

    (37)物:射位。在地上画十字形为标记,射者履之而射。

    (38)不方足,还:方:并,即不并足。还:旋转,由面朝北转向朝南。按郑玄注,即是左足至,右足还,转为面朝南。

    (39)视侯中,俯正足:正足,有不同解释,一说两足履横画两端;依盛世佐说,正足,犹今所谓丁字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先视侯中,然后俯视其足,看一看立的姿势是否正确。

    (40)不去旌:此时旌方倚于侯中之下。射时,获者执旌报告中否。此时司射诱射,意在教人,不唱获,故不去旌。

    (41)诱射:诱:引导,教。

    (42)将乘矢:将:行、行事。将乘矢,即射四矢。

    (43)改:更。

    (44)扑:挞罚犯教者之具。

    (45)此节述三耦射之仪。负侯:面朝北背侯而立。

    (46)作:使。

    (47)中等:空一级台阶。

    (48)左执箫,南扬弓,命去侯:谓左手执弓梢端,向南举起,命获者离开侯。箫:弓末端。扬:举。去:离。

    (49)获者执旌许,诺声不绝以至于乏:按《大射礼》:“负侯皆许,诺以宫,趋直西;及乏南,又诺以商,至乏声止。”是获者由负侯时起至乏,应诺之声不断。只是《乡射礼》对应诺声的高低没有要求。

    (50)偃旌:把旌放倒。

    (51)袭:复穿好衣服。此袭乃对上袒而言。

    (52)相左:司马与司射在阶前相交,各在对方的左边。

    (53)无射获,无猎获:不要射伤获者,不要射到乏旁惊获者。猎:矢从旁过。

    (54)拾发,以将乘矢:即交替发射,以至四矢射完。

    (55)坐而获:谓射时,获者坐下,射中,则大声报告:获。举旌以宫,偃旌以商:言报获的声音,举旌时声高应宫声,偃旌时声低应商声。获而未释获:释获:每射中一矢,专门有人将一支算筹放置地上以计数,叫作释获,释获的人叫作释获者。这是说,此时射中时,只大声报获而不释获以计数。这是因为初射尚不计胜负。

    (56)此节述取矢委楅之仪。至此,第一阶段射事结束。楅(f*):承箭的器具。所设楅:拟将设楅的地方。

    (57)左右抚矢而乘之:左右手抚拍矢,四四数而分之。

    (58)不索:不尽。言矢于所用之数必有余,不可索尽,以免因有毁折而不够用。(59)此节述司射请射比耦之仪。若皆与射:言若,意即或射或不射,各顺其欲。(60)以耦告于大夫曰:“某御于子”:大夫与士为耦,此皆以士为上耦,而又以“某御于子”告大夫,是一种尊敬大夫的表示。

    (61)众耦:指大夫耦及众宾。

    (62)此节述三耦拾取矢之仪。进,坐:面向东而坐,与下射相对。横弓,却手自弓下取一个:面朝东,弓以南北为横。横弓,弓背在上,左手向下执弓背。仰,右手自下取矢。兼诸弣,顺羽,且兴:弣:弓把。兼:并。羽:矢末之羽。谓并矢于左手弓把间而以右手顺理其羽,同时起立。

    (63)执弦而左还:以右手执弦向左而还。反位:返其楅西东面之位。

    (64)以授有司:以诱射之矢授有司。

    (65)此节述众宾受弓矢序立之仪。众宾未拾取矢:众宾初射,当于堂西受弓矢于有司,故不拾取矢。

    (66)此节述司射作射,请释获之仪。释获:释:舍、放。获:中。即放算筹于地以计射中之数。参阅注(55)。

    (67)视之:郑玄注:“视之,当教之。”谓教其释获。

    (68)鹿中:中是盛算(射筹)的器具。士用鹿中。中以木刻制而成。鹿中之形,乃以木刻成跪伏之鹿的形象,背上凿孔以盛算筹。

    (69)横委其余于中西,南末:横:对中而言为南北向。把其余的算筹横向放置“中”之西,“末”向南。“算”有本、末。

    (70)不贯不释:贯:贯穿靶子,谓射中并贯穿靶子。即射中而不贯穿靶子不释算。

    (71)改实八算:预备后来者用之。

    (72)此节述三耦释获而射之仪。每一个释一算:每射中一矢即放一枝算筹于地。

    (73)上射于右,下射于左:上射之算放在右边;下射之算放在左边;中向东,南为右,北为左。若有余算,则反委之:每人四矢,四算,如有射不中者,则算有剩余。将余算放于中之西,故曰反委之。

    (74)此节述宾、主人射之仪。皆由其阶降:谓宾、大夫由西阶下堂、主人由东阶下堂。

    (75)此节述大夫与其耦射之仪。就其耦:大夫之耦为士,位在司射之南。(76)此节述众宾继射、告卒射之仪。所作唯上耦:司射只命上耦射,其余不再命射。

    (77)余获:剩余的算筹。如无余算,释获者则空手升告宾。

    (78)此节述司马命取矢和乘矢之仪。兼束之以茅,上握焉:兼四矢而以茅束之,束于手握处之上。握:手握处,箭的中间。

    (79)乘矢如初:如前四、四数矢而分之。

    (80)此节述数获之仪。右获:上射之获。

    (81)纯(gu2n):全,一双,一对。一纯一取,实于左手:数一对,即以右手取之,放在左手中。十纯则缩而委之:数够十对,则纵向放在地上。缩:纵。释获者面向东坐,则此所谓纵为东西向。每委异之:每十对放一起,分开放,便于计数。

    (82)有余纯,则横于下:余数不够十纯,则靠西边横向放置。横:南北向。  (83)奇则又缩诸纯下:奇数的算又纵放在余纯之南。

    (84)自前适左:即从“中”的东边至左获处。

    (85)兼敛算,实于左手,一纯以委,十则异之:此与数右获不同。右获以右手数而取之,合于左手,够十纯而放于地。左获则左手直接一纯一放,数至十,则异之。

    (86)贤获:胜党之获。指胜党所多之算筹。

    (87)以纯数告,若有奇者,亦曰奇:即告左胜右(或右胜左)若干纯若干奇。

    (88)此节述饮不胜者之仪。丰:承爵之器。

    (89)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弛弓:与张弓相对言。张弓是上弦之弓,弛弓则是解弦不用之弓。谓右手把弛弓仰放于左手上,左手向上握弓把,横弓,右手继而亦握弓把。

    (90)有执爵者:弟子亦与射,故主人使赞者代弟子酌。

    (91)特升饮:一人独自上堂而饮。

    (92)此节述司马献获者之仪。三祭:谓下文祭于侯之中和左、右三处。故所祭肺及脯(半胑)亦各三份。

    (93)人:主人赞者,即上设荐俎者。

    (94)右个:侯东侧的立杆。

    (95)东面设荐俎:此指赞者而言。

    (96)辟:避。凡设荐俎,皆在位前,此处不在位前,故曰辟。

    (97)以节述司射献释获者之仪。至此第二阶段射事结束。辟荐:由上文可知,此辟荐亦辟俎。

    (98)此节述司射又请射、命耦反射位之仪。各以其耦进:以:与。

    (99)此节述三耦、宾、主人、大夫、众宾皆拾取矢之仪。说矢束:大夫之矢,以茅束之。此解脱矢束,表示将要与其耦拾取之,乃一种自谦的表示。

    (100)兼取乘矢:大夫之耦兼取四矢,表示尊大夫,不敢与其拾取之。顺羽:即顺理箭尾之羽。

    (101)此节述司射请以乐节射之仪。以乐乐于宾:下乐字为快乐的乐,此处作动词用。

    (102)不鼓不释:射时不与鼓的节奏相应则不释算。

    (103)《驺虞》:《诗经·召南》中诗篇。间若一:凡射,第三阶段以乐节射,演唱诗篇,并奏鼓。每一曲终为一节,以节制射箭的速度。乡射鼓五节,歌五终。射前先奏一节以听,余四节,拾发乘矢。间若一,即五节之间的长短疏密都相同。

    (104)此节述三耦、宾、主人、大夫、众宾以乐射之仪。

    (105)此节述取矢数矢之仪。

    (106)此节述视算告获之仪。

    (107)此节述饮不胜者之仪。

    (108)此节述拾取矢授有司之仪。右执一个,兼诸弦,面镞:执与挟不同。执矢是把矢顺并于弦而持之。面镞:箭头朝上。

    (109)不挟:亦如司射皆执之。

    (110)不反位:不返射位。

    (111)此节述退射器之仪。至此射事结束。凡所退诸射器,皆退置堂西。说:即脱,解开。释之:如前掩束之。以旌退:执旌而退。

    (112)此节述旅酬之仪。长受酬:谓以长幼之次序酬众宾。众宾指堂上三宾。(113)在下者:指堂下众宾。

    (114)此节述司正使二人举觯之仪。若无大夫,则唯宾:如无大夫,则一人举觯于宾。

    (115)此节述请坐燕、撤俎之仪。

    (116)此节述坐燕无算爵、无算乐之仪。

    (117)人:即前二人举觯之二人。亦为主人之吏。

    (118)大夫之觯长受:长:众宾之长。错:交错。主人受宾觯,众宾之长则受大夫之觯,是为交错。

    (119)在下者:此在下者包括堂下众宾与主人之赞者在内。

    (120)此节述宾出、送宾之仪。

    (121)此节述宾第二日拜赐之仪。主人不见:贾《疏》:“礼不欲数,数则渎”,故不见。

    (122)此节述主人息司正之仪。速:使人召请。

    (123)公士:在官之士。

    (124)西序之席,北上:对此句的解释,众说不同。张惠言《读仪礼记》说:“当如《大射》小卿之席在宾之西,众宾继而西,故有东面席也。”此说较妥。

    (125)胑(h0):即干肉条。胑又称作脡,取其挺直貌。脯用笾,五胑,祭半胑横于上:即用笾盛五条脯,另有半条脯横置在上边,供祭祀之用。

    (126)乐正与立者齿:立者,指堂下众宾。谓乐正与堂下众宾一起依序受酬、荐脯醢。

    (127)三笙一和而成声:《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此谓三人吹笙一人吹和而成乐曲。

    (128)立者:指堂下众宾。

    (129)弟子:众宾年少者。戒之:其先射,故教诫之。

    (130)熊侯、麋侯、画以虎豹、画以鹿豕:此诸种侯,皆统称为兽侯。侯制有三:大射之侯用皮,称作皮侯;宾射之侯用布,以五彩画之,称作五采之侯;燕射之侯,则在靶心处画诸兽之头像以为正鹄,称为兽侯。大射之侯,是用虎、熊、豹等兽皮饰侯之侧,又方制皮为靶心,是为皮侯。宾射之侯,王用五采,从内到外,以朱、白、苍、黄、玄五彩画之,亦称五正之侯;诸侯用朱、白、苍三彩画之,亦称三正之侯;大夫、士之侯画以朱、绿二彩,亦称二正之侯。宾射及此乡射,对大夫士而言,当张采侯二正。此处之所以记燕射之侯,张尔歧《仪礼郑注句读》解释说:“此乡射当张采侯二正,而记燕射之侯者,以燕射亦用此乡射之礼,但张侯为异耳。”质:以色彩画其底,不彩画者,则直接在白布上画动物头像。

    (131)凡画者,丹质:凡画者,指宾射与燕射之“侯”言,此二种侯,都要彩画云气于侯侧以为饰,云气要以丹(朱红)色为底色。

    (132)物长如笴:物即射时所立处,画十字为标记。谓物的纵画一箭杆(三尺)长。其间容弓:谓上下射相距一弓(六尺)长。距随长武:距随:物的横画。武:足迹。谓武的横画长约一足(一尺二寸)。

    (133)序则物当栋,堂则物当楣:序:州学。堂:堂与室相对,有室,指乡学。谓州学之物(射时立处)的位置在屋之中脊(栋)下;乡学之物的位置则在前楣(第二檩)下。

    (134)命负侯者,由其位:司马在其原位(司射之南面向东之位)遥命获者负侯。

    (135)旌,各以其物:旌:指获者所执的旗。物:古代九旗之一。《周礼·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王建大常,诸侯建旂,孤卿建旃,大夫、士建物。。”物是大夫、士所树的旗子。此谓获者执旌,各用其平常所建之物。

    (136)无物,则以白羽与朱羽糅:无物:指小国之州长,为不命之士,不命者无物。无物者,则以白羽和朱羽杂缀为旌。杠长三仞,以鸿脰韬上,二寻:杠即旗竿。仞:七尺为仞。鸿脰(dòu):鸿雁的颈项。寻:八尺为寻。这句是述旗竿之制。谓旗竿长两丈一,在其一丈六尺(二寻)以上处,以鸿脰韬之。一说此鸿脰亦用帛缝制而成,形似鸿脰,因以名之。

    (137)二指:指食指与中指。挟:即用食指与中指夹住。

    (138)楅,长如笴,博三寸,厚寸有半,龙首,其中蛇交,韦当:这句话述楅的形制。但对其解释却众说不一。博:广。龙首,其中蛇交:郑玄注说:“两端为龙首,中央为蛇身相交。”韦当:郑玄注:“直心被之衣曰当,以丹韦为之。”就是说,当,形似背心,以朱红色的皮子制成。据此,楅之形制为:两端作龙首,中间为蛇身相交状,以丹韦为当设于上以承矢。

    (139)楅,髤(xiu),横而奉之,南面坐而奠之:髤:赤黑漆。谓楅,以赤黑色漆漆之,设楅者横捧之,面朝南坐下,放置于中庭。

    (140)射者有过则挞之:有过,指以矢伤人。挞:以扑抽打。

    (141)取诱射之矢者:指下耦之下射。此即上文所说,三耦拾取矢,“后者遂取诱射之矢,兼乘矢而取之。”“后者”即此所言“取诱射之矢者”。

    (142)摈:赞相之。

    (143)鹿中,髤:鹿中,漆成赤黑色。前足跪,凿背容八算:孔颖达《礼记正义·投壶疏》说:“中之形,刻木为之,状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圆圈以盛算。”先首:首向前。

    (144)袒纁襦(r*):襦:短衣。袒露纁襦而不肉袒,大夫尊者,不露体。

    (145)礼射:演习礼乐之射,与军旅的武射相对而言。礼射不主皮:一说礼射以其容体合礼乐为主,而不以中为俊。《论语·八佾》则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依此,则射不主皮,又解为只以中而不以贯革为主。从记文上下文的关系看,当以前说为妥。

    (146)臑(n4o):牲体前肢。

    (147)皆有祭:祭指祭肺。谓释获者和获者之俎,除离肺外,都有祭肺。参阅《士昏礼》注(21)。

    (148)五终:演唱诗一篇、奏乐一成为一终。

    (149)于旅也语:至旅酬,可以言语。

    (150)上个五寻:最上幅长四丈。中十尺:十尺指十尺见方。

    (151)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为侯中:侯道五十弓长(每弓六尺),每弓取二寸为侯中宽高之数,故中十尺见方。

    (152)倍中以为躬:躬:“中”上下各接一幅叫作躬。躬的长度是中的二倍,即二丈长。倍弓以为左右舌:舌指伸出躬两端的部分。此处指上舌,亦即“侯”最上端的横幅。上舌为躬的二倍,即四丈长,左右各长出一丈。

    (153)下舌半上舌:上舌长,下舌短。下舌即侯的最下幅。下舌长度是上舌的一半。这个半,指长出躬的部分。上舌长出躬的部分左右各一丈,则下舌长出躬的部分为左右各五尺。因此,下舌长三丈。

    (154)箭筹八十:箭:竹。箭筹:竹制的计算筹码,八十:每人射四矢,每耦八矢。一矢一筹。八十,合十耦之数。

    (155)长尺有握:握:手握处。一握约四寸。筹长约一尺四寸。握素:素:削之使白。即手握处乃削白的一端。

    (156)楚扑:《礼记·学记》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二物都是指用来扑挞犯礼者的器具。故称扑为楚扑。刊本尺:刊:削。削其一端约一尺长,以便手握。

    (157)答君而俟:答:对。即面向君而俟之射。

    (158)小巨以巾执矢以授:小臣:在《周礼》,小巨为大仆之佐。《周礼·夏官》大仆职:“王射则赞弓矢。”胡匡衷《仪礼释官》:“诸侯小臣兼大仆之职。”故君射“赞弓矢”亦为小臣所职司。不直以手而以巾执矢,乃敬君不敢亵之意。

    (159)若饮君,如燕,则夹爵:如君在不胜一方,则依燕礼宾媵觯于公之仪饮之。夹爵:夹君之爵而饮,即先酌酒自饮,君饮毕,又酌自饮。此夹爵与燕礼不同。

    (160)国中射:国中:城中。指燕射,燕射举行于寝。皮树中:郑玄注:“皮树,兽名。”但未详何兽。以■旌获,白羽与朱羽糅:■(d4o)旌:即上不命之士所用旌。参阅注(136)。贾公彦《疏》说:“燕主欢心,故旌从不命之士;亦取尚文德之义。”

    (161)于郊:指大射。闾:兽名,形似驴。

    (162)于竟:竟通境,即与邻国君会遇于境而射,以宾射礼行之。旜(h1n):古代九旗之一,纯赤色。龙旜:画上龙的赤色旗。

    (163)兕(x@):兽名,似牛,一角。

    (164)君在,大夫射则肉袒:上文:“大夫与士射,袒纁襦。”君如在,则与士同,肉袒而不袒纁襦。

    【译文】

    乡射的礼仪:主人前往告请宾。宾出门迎接,对主人两拜。主人答两拜,随后致辞邀请宾。宾推辞一番,接受邀请。主人对宾两拜,宾答两拜。主人告退,宾两拜送主人。

    于是为宾布席,面朝南,以东为上首。众宾之席,在宾席的西边依次相续布设。在阼阶的上方为主人设席,面朝西。在宾席的东边设两只酒壶,壶下以斯禁相承,玄酒在西边。两只壶上各放置一只酒勺。篚在壶的南边,东向陈放。在阼阶的东南方设洗,洗南北的长度与堂深相等,东西与屋的东翼相对。水设在洗的东边,篚在洗的西边,南向陈放。磬悬置于洗的东北边,面朝西。然后设置箭靶。箭靶下边系靶的纲绳不及于地。箭靶左下方的纲绳先不要结上,把它与靶的左下幅一起向东卷束掩盖起侯中。乏设在射道总长靠箭靶一旁三分之一、距靶西五步的位置上。

    肉已煮熟。主人身穿朝服前往召请宾。宾亦身着朝服出门迎接主人,两拜。主人答两拜,告退。宾两拜送主人。宾和众宾随后而至。

    到了州学的大门口,主人与一位相礼者出门外迎接,对宾两拜,宾答两拜。又对众宾揖。主人与宾相揖,主人先进门内。宾长揖请众宾,众宾皆从门西侧入内,面向东,以北为上。宾稍稍向前走一点,主人与宾相对三揖,同时前行。到达堂下阶前,主人与宾相互谦让三番,主人升一级台阶后,宾登阶升堂。主人在阼阶上方对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两拜。宾则在西阶上方对着屋前梁的地方面朝北答两拜。

    主人坐下,由上篚取爵在手,执爵下堂。宾亦下堂。主人在阼阶前面朝西坐下,把爵放置于地上,站起来辞谢宾下堂,宾亦致辞作答。主人坐下,取爵在手,起立,到洗前,面朝南坐下,把爵放置于篚下,盥手洗爵。宾向东前行,面朝东北辞谢主人洗爵。主人坐下,把爵放置在篚中,起立对宾致答辞。宾复归原位。主人洗爵完毕,与宾相对一揖,谦让一番,同时上堂。宾在西阶的上方面朝北拜射主人洗爵。主人在阼阶上方面朝北放爵在地上,随之对宾答拜,然后下堂。宾亦下堂,主人辞谢宾下堂,宾亦致辞作答。主人洗手毕,与宾相对一揖,谦让一番,然后上堂。宾上堂,在西阶上方凝神端正站立。主人坐下取爵在手,斟满酒,到宾的席前面朝西北献宾。宾在西阶上方拜谢主人,主人稍避后退。宾前行接过酒爵退回原位。主人在阼阶上方拜送爵,宾稍稍退避。

    有司把脯醢进置席前。宾从西边就席。有司设折俎于席前。主人在阼阶的东边端正站立。宾坐下,左手持爵,以右手祭脯醢。把爵放置在脯醢西边,站起取肺,坐下,断取肺尖以祭肺。然后左手上举,尝肺,随之站起,把肺放置俎上。复又坐下,把手擦拭干净,继而手执爵祭酒,起立,在席未端坐下尝酒。下席,坐下放爵在地,一拜,口称:“美酒”,手持爵起立。主人在阼阶的上方对宾答拜。宾在西阶上方面朝北坐下干杯,起立。复又坐下将爵放置地上,随即一拜,然后执爵起立。主人在阼阶的上方对宾答拜。

    宾手持空爵下堂。主人亦下堂。宾在西阶前面朝东坐下,把爵放在地上,站起辞谢主人下堂,主人对宾作答。宾坐下取爵在手,到洗之前,面朝北坐下,放爵在篚下,起立盥手洗爵。主人在阼阶的东边面朝南致辞,谢宾洗爵。宾坐下,把爵放在篚中,站起,致辞作答。主人复回其位。宾洗爵完毕,像主人献宾时一样,与主人相互揖让,上堂。主人拜谢宾洗爵,宾对主人答拜,起立,下堂洗手,其礼节与主人献宾时相同。宾上堂,斟满酒,到主人席前面朝东南酢主人。主人在阼阶上方拜宾,宾稍退后避让。主人进前接爵在手,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宾在西阶上方拜送爵。有司把脯醢进置主人席前。主人从北面即席。接着有司将折俎进放主人席前。祭酒、祭脯醢的礼节与宾相同,不称赞酒美。主人从席前至阼阶上方,面朝北坐下干杯,起立。复又坐下放爵于地,随即一拜,然后手持爵站起。宾在西阶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主人坐下,把爵放置在东序端地上,在阼阶上方两拜,把酒壶添满,宾在西阶上方对主人答两拜。

    主人坐下在篚中取觯,持觯下堂。宾下堂,主人放觯在地辞谢宾下堂。宾亦致辞作答,面朝东站立。主人坐下,取觯在手,洗觯。宾不辞谢主人洗觯。主人洗觯完毕,与宾相互揖让上堂。宾在西阶的上方端正站立。主人斟酒,酬宾,在阼阶上方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然后持觯起立。宾在西阶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主人坐下,祭酒,随即饮酒,干杯后起立。复又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宾在西阶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主人下堂洗觯。宾随之下堂并辞谢主人。上堂,不拜谢主人洗觯。宾在西阶上方站立。主人斟满酒,到宾席前面朝北站立。宾在西阶的上方拜主人。主人坐下,将觯放在脯醢西边的地上。宾致辞谢主人,坐下,取觯站起,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觯。宾面朝北坐下,把觯放在脯醢东边地上,然后返回自己的位子。

    主人揖宾,下堂。宾下堂,面朝东站立在西阶西侧正对西序的地方。

    主人面朝西南拜众宾三次,众宾皆答主人一拜。主人揖,上堂,在序端坐下,取爵在手,下堂洗爵,然后上堂斟酒,在西阶的上方献众宾。众宾中年长者三人上堂拜受爵,主人拜送爵。这三人坐着祭祀,站着饮酒,干杯后不拜,将爵还授与主人,下堂回到原位。(三人以下的)众宾接受爵时都不拜,坐着祭祀,站着饮酒。主人对众宾年长者三人中每一人献酒,有司都要把脯醢进置其席前。其他众宾也都要把脯醢进置其位。

    主人持空爵下堂,把爵放置篚中。

    主人与宾相互揖让上堂。宾长揖请众宾(即众宾之长者三人)上堂,众宾皆上堂,即席。主人之吏一人洗觯,举觯授宾。举觯者上堂斟酒,在西阶上方坐下,放觯在地,随即一拜,持觯起立。宾在席的末端答拜。举觯坐下祭酒,随即饮酒,干杯后起立。复又坐下放觯在地上,随即一拜,执觯起立。宾答拜。举觯者下堂洗觯,上堂斟酒,面朝北站立于西阶上方。宾拜谢。举觯者前行(至席前)把觯放在脯醢的西边。宾辞谢,坐下取觯在手,起立。举觯者在西阶上方拜送觯。宾复将觯放置于原位(举觯者所奠脯醢西之位)。举觯者下堂。

    若有大夫为遵者,则从门西侧入内。主人下堂迎遵者。宾与众宾亦皆下堂,站立在初入门时的位置。主人与大夫相揖让上堂。主人拜谢大夫的光临,大夫答拜主人。主人持爵下堂,大夫亦下堂。主人辞谢大夫下堂。大夫辞谢主人为之洗爵,其礼节与宾相同。在酒壶的东边为遵者设席。升堂,遵者不拜谢主人洗爵。主人斟满酒,至席前献大夫。大夫在西阶上方拜谢,前行接爵,回返其位。主人在大夫的右边拜送爵。大夫要辞去上一重席。主人致辞作答,不撤其上一重席。有司随之把脯醢进置大夫席前。大夫即席。有司把折俎进置席前。遵者祭肺祭酒,其仪式与宾相同,不尝肺,不尝酒,不称赞酒美,在西阶上方干杯,拜。主人答拜遵者。大夫下堂洗爵,主人回到阼阶,下堂辞谢之仪与前相同,洗爵毕,主人洗手,与遵者相互揖让上堂。大夫在堂上两柱之间把爵授与主人后,回到原位。主人斟酒,用它在西阶上行酢酒之仪。主人坐下,放爵于地上,随之一拜。大夫答拜主人。主人坐而祭酒,干杯后一拜。

    大夫答拜。主人在西楹南边坐下,放爵于地上,两拜添酒。大夫答拜。

    主人回到阼阶上,作揖下堂。大夫下堂,站立在宾的南边。主人与宾相互揖让上堂。大夫和众宾都上堂,各就其席。

    在西阶上方稍东的位置为乐工布席。乐正先上堂,面朝北站立在席的西边。乐工四人,其中二人鼓瑟,鼓瑟者在前。相者皆左手荷瑟,瑟首在前,手在瑟下孔处执瑟,瑟弦朝内,以右手扶乐工。乐工入内,从西阶上堂,面朝北,以东为上。乐工坐下,相者坐下把瑟授与鼓瑟的乐工,然后下堂。吹笙者入内,站立在磬的东边,面朝西。接着,堂上歌、瑟,堂下笙、磬一齐演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繁》、《采蘋》诸诗篇。乐工不起立,报告乐正说:“正歌已演奏完毕。”乐正以此告宾,然后下堂。

    主人由堂上筐中取爵献乐工。如有大师,则主人为他洗爵。宾下堂,主人辞谢宾。乐工不辞谢主人洗爵。主人洗爵毕,上堂斟酒。乐工不起立,把瑟放在左边,乐工中为首者一人拜而受爵。主人在阼阶的上方拜送爵。有司把脯醢进置其席前。使相者赞助他祭酒、祭脯醢。乐工饮酒,干杯后不拜,把爵还授与主人。其余众乐工则不拜而受爵,祭酒后饮之。献酒时每人都有脯醢,但不祭脯醢。接着,主人在西阶上献吹笙人。吹笙人中长者一人在西阶下拜谢主人,上到最后一级台阶,不上堂,接受酒爵。主人拜送爵。在阶前坐下祭酒、祭脯醢,站起饮酒,干杯后不拜,然后上台阶把爵还授与主人,其余吹笙人不拜而接爵,坐着祭酒,起立饮酒。向其余众吹笙人献酒时都要进置脯醢于其位,但不祭脯醢。主人持空爵下堂,把爵放置篚中,然后上堂即席。

    主人从南侧下席,独自一人下堂,命相礼人行司正之事。司正推辞一番,答应了。主人两拜,司正答拜主人。主人上堂,回至席上。司正洗觯,从西阶上堂,由楹北前行至阼阶上方,面朝北接受主人之命。又至西阶上方请宾安止,宾推辞一番,许诺。司正告知主人,然后站立在堂上两楹之间相拜。主人在阼阶上方两拜谢宾,宾则在西阶上方对主人答两拜,然后相揖各就席。司正斟酒,从西阶下堂,在庭当中的位置上面朝北坐下,放觯在地。起立,退后站立片刻。然后稍前行,坐下取觯在手,又起立。复又坐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