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第四

    仲尼第四 (第2/3页)

知为知也是一种知。应当以无言为不言,以无知为不知。这样,也说了,也知了,也是无所不说,也是无所不知,也是什么都没有说,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像这样就行了,你们为什么要胡乱惊讶呢?”

    【原文】

    子列子学也①,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②。心凝形释,骨内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注释】

    ①子列子学也——指列子向老商氏学乘风之道。此节已见《黄帝篇》“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一节。张湛注:“《黄帝篇》已有此章,释之详矣。所以重出者,先明得性之极,则乘变化而无穷;后明顺心之理,则无幽而不照。二章双出,各有攸趣,可不察哉?”

    ②口无不同——“口”字衍。“同”下应有“也”字。《黄帝篇》作“无不同也”。

    【译文】

    列子在学习道术的时候,三年之内,心中不敢计较是与非,嘴上不敢谈论利与害,然后才得到老商斜着眼睛看一下罢了。又在两年之内,心中比学道前更多地计较是与非,嘴上更多地谈论利与害,然后老商才开始放松脸面笑了笑。又在两年之内,顺从心灵去计较,反而觉得没有什么是与非;顺从口舌去谈论,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利与害;老师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块席子上。又在两年之内,放纵心灵去计较,放纵口舌去谈论,但所计较与谈论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别人的是非利害呢,身外身内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从此以后,眼睛就像耳朵一样,耳朵就像鼻子一样,鼻子就像嘴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了。心灵凝聚,形体消失,骨肉全都融化了;感觉不到身体倚靠着什么,两脚踩着什么,心灵想着什么,言论包藏着什么。如此而已,那一切道理也就没有什么可隐藏的了。

    【原文】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①。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钦,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眡②。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注释】

    ①所玩无故——张湛注:“言所适常新也。”

    ②眡——音 sh(示),同“视”。

    ì

    【译文】

    列子原来喜欢游览。壶丘子说:“御寇喜欢游览,游览有什么可喜欢的呢?”列子说:“游览的快乐,是因为所欣赏的东西没有陈旧的。别人游览,欣赏的是所见到的东西;我游览,欣赏的是事物的变化。游览啊游览啊!没有人能分辨不同的游览方法。”壶丘子说:“御寇的游览本来与别人相同嘛,他还要说本来与别人不同呢!凡是见到的东西,必然会同时见到这些东西的变化。欣赏外物的变化,却不知道自身也在不停地变化之中。只知道欣赏外物,却不知道欣赏自己。欣赏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赏自己的,也应把自身都看遍。把自身都看遍,这是最高的游览;把外物都看遍,并不是最高的游览。”从此列子终身不再外出,自己认为不懂得游览。壶丘子说:“这是最高的游览啊!最高的游览不知道到了哪里,最高的欣赏不知道看到了什么。任何地方都游览了,任何事物都欣赏了,这是我所说的游览,是我所说的欣赏。所以我说:这是最高的游览啊!这是最高的游览啊!”

    【原文】

    龙叔谓文挚曰①:“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②。”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

    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③,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④。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注释】

    ①文挚——《释文》:“文挚,六国时人,尝医齐威王。或云:春秋时宋国良医也,曾治齐文王,使文王怒而病愈。”

    ②证——通“症”。

    ③疾——《集释》:“‘疾’,北宋本作‘庶’,汪本从之,今依《藏》本、世德堂本、秦本订正。”

    ④六孔流通,一孔不达——张湛注:“旧说圣人心有七孔也。”

    【译文】

    龙叔对文挚说:“您的医术十分精湛了。我有病,您能治好吗?”文挚说:“一切听从您的命令。但应先说出您的病症。”龙叔说:“全乡人赞誉我,我不以为光荣,全国人毁谤我,我不以为耻辱;得到了并不喜欢,丧失了并不忧愁;看活着像是死亡,看富贵像是贫穷;看人像是猪,看自己像是别人。住在自己家中,像是住在旅馆;看自己的家乡,像是西戎南蛮之国。所有这些病,爵位赏赐不能劝慰,严刑惩罚不能威胁,盛衰利害不能改变,悲哀快乐不能动摇,我这样做自然不能辅佐国君,交结亲友,管教妻子儿女,控制奴仆臣隶,这是什么病呢?什么药方能治好它呢?”文挚于是叫龙叔背着光线站着,文挚从暗处向明处看他。过了一会儿说:“唉!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里已经空虚了,几乎是圣人了!你的心已有六个孔流通了,只有一个孔还没有通达。现在人把圣明智慧当作疾病的,可能这样的吧!这不是我浅陋的医术所能治好的。”

    【原文】

    无所由而常生者①,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②,常也。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③。由死而生,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④;

    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季梁之死,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隶人⑤之死,众人且歌,众人且⑥哭。

    【注释】

    ①由——用。《左传·襄公三十年》:“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杜预注:“由,用也。”本文“无所由”即下文“无用”,“有所由”即下文“有用”。

    ②虽终而不亡——按下文“虽未终而自亡者”例,此处“亡”字下脱“者”字。

    ③亦常也——《集释》:“各本‘亦常’下无‘也’字,今依吉府本补。”

    ④用道得终谓之常——按下文“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例,此句应为“用道而得终者谓之常。”

    ⑤隶人——古代称触犯法律而没入官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也用来称职位低微的吏役。按照庄子的看法,一般人整天辛辛苦苦忙个不停,都是“役人之役”。故此“隶人”当指不懂得自然之道的一般人。

    ⑥且——语中助词。

    【译文】

    无所作为而一直活着的,是自然之道。顺应常生之道而活着,因而虽然年老却不死亡的,是正常现象。顺应常生之道而死亡的,是一种不幸。有所作为而经常死亡的,也是自然之道。顺着常死之道而死亡,因而虽然年未老却自行死亡的,也是正常现象。顺着常死之道而活下来的,是一种侥幸。所以无所作为而活着叫做自然之道,顺应常生之道而得寿终叫做正常现象;有所作为而死亡也叫做自然之道,顺着常死之道而得夭亡也叫做正常现象。季梁死了,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死了,杨朱抚摩着他的尸体哭泣。普通人出生了,大家便唱歌,普通人死亡了,大家便哭泣。

    【原文】

    目将眇者①,先睹秋毫②;耳将聋者,先闻蚋飞③;口将爽者④,先辨淄渑⑤;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奔佚⑥;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注释】

    ①眇——眼睛。

    ②睹——见。秋毫——秋天的毫毛,喻极细微的东西。

    ③蚋——音 ru(锐)。卢重玄解:“秦时蚊为蚋。”

    ì

    ④爽——张湛注:“爽,差也。”

    ⑤淄渑——淄,水名,即今山东省内的淄河。渑,水名,源出山东淄博市东北。张湛注:“淄渑水异味,既合则难别也。”《释文》引《说符篇》:“淄渑之合,易牙尝之。”

    ⑥先亟奔佚——亟,音 q(气),爱。《方言》:“亟,爱也。东齐海岱

    ì之间曰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敬爱,谓之亟。”佚,同“逸”。奔快,疾驰。

    【译文】

    眼睛将要瞎的人,先看到秋天的毫毛;耳朵将要聋的人,先听到蚊子乱飞的声音;口舌将要失去味觉的人,先辨出淄渑两水滋味的差别;鼻子将要失去嗅觉的人,先闻到烧焦的气味;身体将要僵硬的人,先喜欢奔跑;心灵将要糊涂的人,先识别是非:所以事物不发展到极点,是不会走向反面的。

    【原文】

    郑之圃泽多贤①,东里多才②。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③,行过东里,遇邓析④。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⑤,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⑥?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⑦。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⑧,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⑨?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而位之者无卸,使之者无能,而知之

    与能为之使焉。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⑩?”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注释】

    ①圃泽——又称“圃田泽”,在今河南中牟县西。

    ②东里——在今河南新郑县故城内,郑国的宰相子产曾住这里。

    ③役——张湛注:“役犹弟子。”

    ④邓析——(前 545——前 501 年)张湛注:“邓析,郑国辩智之士,执两可之说而时无抗者,作竹书,子产用之也。”竹书即竹刑,写于竹简上的刑书。

    ⑤舞——张湛注:“世或谓相嘲调为舞弄也。”朱骏声:“舞借为侮。”

    ⑥养养——张湛注:“上音余亮,下音余赏。”即上“养”字音 yàng(样),被养育;下“养”字,音 yǎng(痒),养育。

    ⑦执政之功也——张湛注:“喻彼为大豕,自以为执政者也。”

    ⑧牢藉——《释文》:“牢,牲牢也,圈也。藉,谓以竹木围绕,又刺也。”

    ⑨机——张湛注:“机,巧也。”

    ⑩矜——自以为贤能。

    【译文】

    郑国的圃泽有很多贤能之人,东里有很多才智之士。圃泽有个学者叫伯丰子的,路过东里,碰到了邓析。邓析回头对自己的弟子笑了笑说:“我为你们戏弄他一下,看那个过来的人怎么办?”邓析的弟子们说:“我们希望能看到。”邓析对伯丰子说:“你知道被养育与养育的区别吗?被别人养活而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是狗与猪一类的动物;养育万物而使万物为自己所用的,是人的能力。让你们这些人吃得饱,穿上衣服并得到休息的,都是我们这些掌握政权的人的功劳。而你们只会男女老少群居聚集在一起,为的是吃到牛牢猪圈和厨房里的食物,这与狗猪一类动物有什么区别?”伯丰子不加理会。伯丰子的随从从后面上来插话说:“大夫没有听说过齐国和鲁国有许多很有才能的人吗?有的擅长于盖房子,有的檀长于五金皮革制品,有的擅长于弹奏乐器,有的擅长于读书计数,有的擅长于带兵作战,有的擅长于宗庙祭祀活动,各种各样的人才都具备了。但却没有宰相,没有能管理和使用他们的人。管理他们的不需要专门的知识,使用他们的人不需要专门的技能,而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只能被管理和使用。你们这些掌握政权的人,都是我们所管理和使用的,你有什么值得傲慢的呢?”邓析没有话可说,示意他的弟子离开。

    【原文】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①。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②,堪秋蝉之翼③。”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④,曳九牛之尾⑤,犹憾其弱⑥。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间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⑦,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

    其一家。⑧’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释】

    ①周宣王——西周天子,名靖,厉王子。公元前 828 年—前 782 年在位。《释文》:“公仪,堂谿,氏也。皆周贤士。”

    ②螽——音 zhōng(终),蝗虫。

    ③堪——俞樾:“堪当读为戡。《说文》戈部:‘勘,刺也。’春螽之股细,故言折,见能折而断也。秋蝉之翼薄,故言戡,见能刺而破之也。作堪者假字耳。《尚书》‘西伯既勘黎’,《尔雅·释诂》注引作‘堪’,此古字通用之证。”

    ④兕——音 s(寺),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以制甲。

    ì

    ⑤曳——拖。

    ⑥憾——张湛注:“憾,恨。”

    ⑦舆薪——舆,本谓车箱,因指车子。薪,柴火。舆薪,指一车柴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