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一

    官一 (第2/3页)

扫千钧;夜间撤退要有明显的标志识别;夜间警戒要有符节作为凭证。插入敌阵攻敌时,要用敢死队;和敌军短兵相接时,使用长兵器和战车;紧急运送军用物资要用车。阵锋要成锥形;兵员不足时,布阵要把各兵种混合编队;混合编队是因为便于防御敌军进攻。为了保持队伍整齐,避免混乱,要结成阵势。当黑云压城、形势危急之时,当权的人容易急躁。像狂飙烈焰一般冲击敌阵,是因为在敌人惊疑之际有机可乘。隐蔽自己的兵力,使用欺骗的谋略,是为了引诱敌军上钩。借助山区复杂的地形设伏,是为了在山地战中消灭敌军。..是为了夺取渡口。..不把作战意图告诉身边的士兵,是为了保守作战机密。..广列兵器,多布旗帜,是为了迷惑敌军。动用快速勇猛的部队和轻便的战车,是为了追击逃敌。在敌军的威胁下转移部队,是为了避开强敌,保存实力。为了便于火攻,要借助风势。故意装出行动迟缓,躲闪避让的样子,是要引诱敌军追赶。选出精干的士兵,轻装出击,是为了迎击敌军的先锋。加强阵势,激励士兵,是为了攻击拼命的敌军。故意破坏自己阵地的屏障,是用以迷惑敌军。故意遗弃一些物资军械,装出败退的样子,用以引诱敌军上钩。..整夜巡逻,宜至天明,并有联络信号互相呼应,从而保证夜里驻扎的安全。把各种军用物资分散储存,可以保证军队取胜。使用精锐部队,是为了防止敌军劫营。[

    解析]这是一篇综合论述临敌战术的文章。孙膑在文章中,对多种情况下的战术,作了详尽的讲述,下面结合实例作些具体分析。军队的编组和指挥,是军队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力的关键问题,组织严密,指挥有效,运转灵活,军队就有战斗力,就可以发挥整体威力。文中谈到,可以按士兵籍贯编组,由本地人任带兵官,这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有效原则。当时交通不便,备地区人们交往不多,所以只是同一地区的人们相互熟悉,易于沟通,而且当时人们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都很浓。这一切跟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在那时的观念形态下,按籍贯编队,由乡人带领,是恰当的,容易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更大的力量。难怪以前有“上阵父子兵”的说法。这条原则在交通发达,人们交往十分广泛的今天,当然不适用,甚至是有害的,但在当时却不失为一条重要、可行的原则。项羽在秦末群雄中,可以称得上一支最强大的力量,被人们称为楚霸王。他的强大,除了他个人神勇外,更主要的还在于他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军队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的军队中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核心部队——“八千子弟兵”。当项羽刚参加反秦义军时,他年仅24 岁。项羽天生神力,力大无比,武艺又好,当地百姓,尤其是跟他年龄相仿的青年农民,都知道他的本领,把他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崇拜。项羽性格豪爽,深受当地青年喜爱。因此,他一参加义军,当地青年就纷纷响应,投到他的麾下。仅仅几天工夫,就组成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项羽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领袖。这支队伍是项羽的乡亲们自愿结合而成的,全体将士志同道合,情意相投,所以作战时个个都像下山的猛虎,所向无敌。他带领这支子弟兵很快就收复了几座县城,打出了威名,后又南征北战,横扫中原大地。直到最后项羽败退到乌江边上,仅剩的26 名子弟兵,仍然紧随在他身边,和他一起,手执短刀,和大队汉军拼杀。最后,这26 名子弟兵全部英勇战死,项羽也挥剑自刎. 上演了十分悲壮的一幕。“八千子弟兵”的故事,有力地印证了孙膑提出的编队原则。其实,在我国占代,像“八千子弟兵”这样,按地区乡里组成,发挥了很大威力的军队,还有很多很多。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都是很有名的强兵。说到用兵作战的队形、兵阵,战术运用等等,我们不禁想到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官渡大战。当东吴孙权继承他哥哥孙策的遗志,统领江东大军后,为赢得更多时间,增强实力,暂时顺从了曹操:曹操也为了逐鹿中原,愿和孙权结为外应。当时北方最大的势力袁绍得知这一消息后,不禁大怒,当即纠集70 万大军,前去攻打许昌。袁绍拒绝了他手下谋士田丰、沮授的忠告,必欲一口气吃掉曾操而后快,70 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曹操统治的地区杀去。曹操出动7万军兵前去迎敌,两军在官渡相遇。曹军一见袁军声势,都很害怕。曹操忙与众谋士商议对策。荀攸指出:“袁军虽多,但不值得怕。我军虽少,但都是精兵强将,无不以一当十。然而,我军粮草不足,利在速战,如若拖延时间,就有危险了。”曹操说:“正合我意!”于是下令,擂鼓进军。两军排成阵势,阵前对垒。袁绍部下审配,暗中埋伏一万名弓弩手。袁军号炮齐响,三通鼓罢,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立马阵前,左右排列着张、高览、韩猛、淳于琼等大将。曹操出马,许褚、张辽、徐晃、李典等大将相随。曹操骂袁绍谋反,袁绍骂曹操专权,一通舌战,不分胜负。曹操派张辽出战,袁绍手下大将张迎上,二张势均力敌,战了四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许褚纵马挥刀上前助战,高览挺枪迎上。四员大将分成两对,打得难分难解。曹操命复侯惇和曹洪,各带三千兵冲击敌阵。这时,审配下令放起号炮,袁军埋伏的一万多名弓弩手万箭齐发,射向曹军。曹军抵挡不住,向南急逃。袁绍驱兵冲杀,曹操大败,直退到官渡下寨。袁绍移军逼近官渡下寨,曹操紧闭营门,不肯出战,袁绍一时也攻不下。审配向袁绍出了一个计谋:拨出10 万军兵,在曹操寨前筑起土山。安排军士在上山上居高临下放箭,迫使曹操退走,袁绍欣然同意。袁军人多势众,仅用10 天就筑起50 多座土山,在山上立起了望台,分拨弓弩手,从山上放箭。这一来,曹军就苦了,只能顶着盾牌,趴在地上守卫。袁军呐喊欢笑,趾高气扬。曹操忙请谋士出谋划策。刘晔献计用发石车破敌。曹军按刘晔的设计,连夜赶制出了几百辆,分布在墙内,对准土山上的了望台。袁军一放箭,曹军就一齐拽动发石车,炮石立即飞上天空,往上山上乱打。袁军无处躲臧,死了无数弓箭手。袁军把发石车叫做“霹雳车”,恐惧异常,从此不敢登高放箭。审配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往曹营挖地道。刘晔则在营寨四周挖环形沟,使袁军白费许多力气。曹操在官渡,从8 月守到9 月底,军队渐渐疲乏,粮草也供不上了,他想放弃官渡,退回许昌,但一时又拿不定主意。曹操派人送信回许昌,向留守许都的荀彧问计。荀彧回信说明,现在两军在官渡对峙,正是决定命运的一战,如果退军,就会被敌军利用机会,只有扼守住咽喉要道,才能改变形势。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命令将士拼命死守。袁绍久攻不下,退军30 里,曹操派将士出营巡查,抓住袁军奸细,经审问得知,袁军将领韩猛押运粮草将要到军营了。荀攸说,韩猛只有匹夫之勇,正好派人半路劫粮,让袁军大乱。曹操派徐晃带领兵将先行,张辽、许褚领兵接应。当天夜里,韩猛押解几千辆粮车,正经过一处山谷,徐晃和部将史涣领兵截住韩猛去路。韩猛飞马迎敌,徐晃接战,史涣便领人放火烧粮车。韩猛打不过徐晃,拨马回逃。袁军粮车全被烧光。袁绍见西北方火起,又得败军回报“粮草被劫”,急忙派张、高览去接应。二将遇上徐晃,刚要交锋,张辽、许褚已到,两下夹攻,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