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疏

    积疏 (第2/3页)

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根本不容梁山军施展。梁山军顿时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才算得保安全,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算安全,仅六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下令坚守不出。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天使来慰问嘉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不展。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枪手徐宁上山。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江大喜,便准备破敌。决战前一天夜里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去10 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49 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10 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枪钩去,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便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梁山好汉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箭不入,凭常规武器和战法确实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马蹄,射中人眼臼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头领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很有启发。唐高宗时,西突厥曾经叛唐,并屡屡侵犯邻国,高宗派裴行俭为使臣,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使,出使西域,伺机平定突厥。裴行俭一行到达西州,正当盛夏时节,裴行俭便放出空气,说是待秋凉再进军。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也害怕唐军袭击,派出细作侦察唐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