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吴承恩(1)

    怀才不遇吴承恩(1) (第2/3页)

但“弱冠以后,绝不落笔。家四壁立,所藏名画法书颇多。人谓汝忠于王方庆之识书,张弘靖之聚画,侔诸秘府者可十一焉”。(陈文烛《二酉园续集》卷一《花草新编序》)“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投刺造庐乞言问学者恒相属”(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吴承恩少年时就受到才子朱凌溪、徐中行和本乡名士蔡昂的赞赏,在淮安龙溪书院肄读时,又深受知府葛木(卮山)和讲学老师胡琏、王凤灵的赏识。葛木对吴承恩感情很深,影响较大,常劝他进取功名,成为封建社会正统的合格人才,以致吴承恩在三十多岁赴南京应举落第后作《祭卮山先生文》中沉痛而又惭愧地说:

    承恩淮海之竖儒也。迂疏漫浪,不比数于时人,而公愿辱知之。泥涂困穷,笑骂沓至,而公之信仆,甚于仆之自信也。……碌碌人中,尘土如旧,我实负公,其又何言?!自今以往,亦愿努力自饬,以求无忝于我公知人之明,庶他日少有所树立,亦卮山公门下士也,持此以报公而已。

    吴承恩“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天启《淮安府志》)。他有奇才,又想效力明室,匡世济时,但因“一意独行,无所扳援附丽”(李维桢《吴射阳先生集选叙》),竟一生不得荣显。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吴承恩约四十三岁时中岁贡。之后十几年间又参加了三、四次考试而“屡困场屋”,不得拔擢。大约在吴承恩五十一岁时,肄业于南京之南监,故有“太学吴子汝忠”之称(潘埙《淮郡文献志序》)。第二年他参加了好友沈坤组织“状元兵”抗击倭寇”。沈坤“率众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始退”(丁晏《重修山阳县志》卷二十一《杂记二》)。沈坤常到吴承恩处谈方略,承恩多次参与军机。吴承恩原打算投笔从戎入胡宗宪幕中,因母老年迈,家境清寒,不善谋生,不得不在六十多岁时赴北京候选,想求得一官半职,“仅以贡为长兴丞”(《花草新编序》)。长兴县属浙江省,县丞是知县的助手,为正八品小官吏,与主簿“分掌粮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