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恩正年谱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童恩正年谱 (第1/3页)

    1935年:8月27日生于江西庐山,籍贯湖南宁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全家逃难到四川。

    1939年:迁往重庆歌乐山。

    1941年:在宁乡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古文。

    1943年:宁乡为日本军队占领,随全家辗转流亡于湘西的安化、溆浦、沅陵、辰溪等县。同年秋,全家回到长沙,父亲任教于湖南大学,进入长沙成智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和过集体生活。

    1947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住读。

    1950年:转学到长沙一中。

    1952年:因患肺结核而休学一年。受朋友及其母亲和同学杨明德的影响而爱好文学,阅读了不少书籍,学着写诗词文章。但也喜欢理科,为后来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4年:在长沙一中高中毕业,因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学两年,并随父亲调华南工学院任教而到广州休养。其间自修俄语和古汉语,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曾用过笔名“童峻”。少年时代曾羡慕徐霞客的事迹,幻想成为探险家、旅行家。

    1956年: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1957年:开始在《红领巾》上发表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第7期)和《大弟》(第19期)

    1959年:参加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发表作品有:《评郑家相“中国货币发展史”在货币起源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考古)第3期《试评郑家相“古代的贝化”一文的倾向性》(《文物》第6期)

    1960年:发表作品有:

    《帝国主义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的矛盾与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少年文艺》第3期)

    《古峡迷雾》(单行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首届考古专门化班,随即分配至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1962年:调回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担任冯汉骥教授的助手,讲授《西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课程。发表作品有:

    《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第5期)《电子大脑的奇迹》、《失踪的机器人》(此两文最初发表于《少年文艺》上,均收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专集《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失去的记忆》(《少年文艺》第12期)

    1963年: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古峡迷雾》,参加四川广汉商代遗址发掘。发表和出版了: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朝鲜文版,延边人民出版社)

    《古峡迷雾》(蒙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古代饰片之谜》(《我们爱科学》第7期)

    《一颗没发芽的种子》(《儿童时代》第7期)

    1964年:与杨亮升结婚。指导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石棺葬发掘。发表《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第4期)

    1965年:创作中篇惊险小说《山寨春晨》,同年10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转到北京群众出版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

    1966年:发表《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第1期)

    1973年:发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冯汉骥合作,《考古学报》第2期)

    1974年:主持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棺葬发掘。

    1975年:主持西昌大石墓发掘。

    1976年:带学生赴昆明晋宁石寨山考古实习。发表作品有:

    《四川西昌沙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与龚廷万合作,《文物》第7期)

    1977年:发表作品有:

    《凉山喜德县拉克公社大石墓发掘简报(初稿)》(以凉山彝族地区联合考古队名义发表,童恩正执笔,《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第1期;亦载《考古》1978年第2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与张陞楷、陈景春合作,《考古》第3期)

    1978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四川省科普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主持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版和发表了:

    《古峡迷雾》(改写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2版)

    《雪山魔笛》(《少年科学》第8~9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第8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氏族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第1期)

    《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第2期)

    1979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科普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电影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有:

    《古代的巴蜀》(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雪山魔笛》(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峡迷雾》(电影剧本,《四川文学》第7、8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电影剧本,《科学文艺丛刊》第1期)

    《宇航员的归来》(科幻小说,《儿童时代》第2期)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与冯汉骥合著,《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文物》第2期)

    《古代巴境内民族考》(《思想战线》第4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第4期)

    1980年:任中国影协四川分会理事,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雪山魔笛》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奖。出版、发表的作品有:

    《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翻译作品,G·P·穆达克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印)

    《神秘的大石墓》(《红领巾》第6、7期)

    《追踪恐龙的人》(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幻想小说选》)

    《遥远的爱》(《四川文学》第4、5期)

    《海洋的见证》(《接班人》第3期)

    《古泪今痕》(电影剧本,《电影作品》第3期)

    《晖晖的小伙伴》(爱科学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