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第2/3页)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因为在林黛玉身上这种“玉带林”现象继续存在。换句话说,在前八十回中,“玉”继续扮演着“带”动“林”的角色。这种带动情形几乎随处可见。最明显的是,二十三回二人共读《西厢记》。是贾宝玉通过茗烟从外面弄来的书里有《西厢记》和《牡丹亭》,黛玉读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结果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那回行酒令时,一不小心张嘴就来了两句,“犯了错误”,被薛宝钗当场发现。事后宝钗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虚实结合,对黛玉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如果黛玉没有读过,就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根子就是宝玉弄来了这些书,影响了黛玉。黛玉之所以从不对宝玉说“混账话”,不仅仅是理解他,首先是受到宝玉进步观念的影响与感染,所以才不说,因此才能得到宝玉的“深敬”。

    “玉带林”暗示与体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主动与被带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当然,黛玉这种被带动的“带”不是消极的,更不是不情愿的。被带动与被动的这个本质区别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而这是绛珠小草成人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来小草是完全被动地靠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但是修成女体之后,就“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这些都是绛珠仙子的主动行为。进一步就发展为主动追随神瑛侍者下凡。绛珠仙子并不是神瑛侍者要求她下凡而去的,也不是警幻仙子的意思。相反,警幻并没有鼓励她下凡的意思,还说,神瑛侍者已经挂号下凡,“(你那)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但是绛珠却说,“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个“既……也……”句式,生动地表明了绛珠的行为虽然受到神瑛的影响,却是她自己的一种主动行为。她的下凡和还泪都是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