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因为有你,情深若此

    第三章因为有你,情深若此 (第2/3页)

祭奠物品又有一点变化,往年所没有的花儿,还有鲜花都摆上了商家的柜台。许多祭奠物品,包括鞭炮、香烛的价格都比往常高很多。同时,一些不法商贩还在算帐时故意哄抬、错算价格,大赚一把。一个侄子为此事差点与商家发生冲突,后在大家的劝说下才作罢。

    出了城区,尽管一路杨柳招摇婆娑,桃李芬芳,遍地的油菜花金灿灿的闪着耀眼的金光;尽管小河在春风的吹拂,微波荡漾。可一路上,心中都是想着父母生前对我们兄妹的艰辛生养,我没有说一句话,更无暇顾及对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欣赏,只有一个心思,就是赶快奔赴到父母的墓地,看望父母、告慰父母。此时,才体会出古人把这春暖花开,万物欣欣向荣的这段日子里的某一天,定为怀念亲人的节日,多么地令人伤感!

    到了老家,与堂兄们一起上山。因为在农村人“老”了必须安葬在自家的祖山上。我家是一个大家族,追溯父辈以上以及父亲的同辈,还包括我两个先后病逝的哥哥,都安葬在一起,形成一个墓群。前年对墓地进行了整理、改造,雕刻了大理石墓碑,栽种了十多株柏树,俨然一个烈士陵园。上山的路蛮好走,全部都是水泥路面,一下子就到了。来到父母的墓前,把带的祭品供上,焚烧纸钱。点上九柱香,叩首下跪。随后在各位长辈的墓前焚香秉烛、深深鞠躬,诉说着一个晚辈的绵绵思念。

    墓群里面人很多,处处是鞭炮隆隆。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一个人独自静坐父母的墓前,缅怀父母在世的点点滴滴,泪水凄然。

    父亲在我生命的航船里,是我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帆。我为了实现童年的梦想,铭记着父亲的指点和培育。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没有受过学界教育的百姓。解放前接受过革命的教育,参加过很多革命的活动并加入中国**地下党组织,到过衡阳军校学习。父亲养活了全家十口人,妈妈和我们八个孩子。我是父母最小的一个孩子,我出生时父亲47岁,母亲45岁。由于家中人多生活贫穷,父亲一个人要奋力地挑着家庭的重担,再加上母亲的不理解,致使父亲没能走出家庭,走上革命的道路,可是,我依然从来没有看见父亲悲哀过。有时唱着听不懂的乡村小调,有时讲着旧社会及革命道路中的故事……

    父亲的一生是两间小茅房,泥土加破碎砖的组建。这也就是我少年时代的家与园,也是我今生今世难忘的过去。

    尽管后来的生活有所改善,我也参加了工作并结婚生子,离开了家乡。但是每次与父亲的相聚是我很开心的一件事,父亲的谆谆教诲至今依然深深地铭记在心。

    父亲后来由于我的一个哥哥不幸病亡及我的婚姻关系,再加上年老多病,一直郁郁寡欢。每次回去看到父亲的样子,我的心好痛好痛。

    93年下半年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我是心中“轰”地一座大山倒塌了……

    可惜亲爱的母亲于2000年上半年一场大病后永远闭上了双眼。我悲喊着:亲娘啊……亲娘……我的眼里含满了泪花……

    我轻扶着亲娘的白发,呆滞地看着她那安详的面容。脑海里翻腾着一幕幕往事,辛酸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亲爱的母亲啊,您抚养了8个儿女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想着当初生活困难的时候你是那么的辛劳,为了让我们尽量吃饱,你是最后一个端碗;当锅里没有一粒米的时候,可你说今天自己不想吃饭;当吃鱼的时候,剩下的鱼头你却吃得津津有味,并说“娘就喜欢吃鱼头”……

    妈妈的心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象棵小树吸允着大地的奉献!妈妈的关爱好象温暖的太阳,哺育着我们健康地成长!我想着妈妈的关爱温暖,我想着妈妈临终时的话语,我的热泪流出了眼眶……

    父母亲是最关心、最牵挂我的,但是,我现在仍然没有稳定的生活是我父母最最放心不下的。爸爸、妈妈,让您们操心了!

    仰望上天,天堂里是否有通往家乡的路?天堂里是否有留存父母亲和我们曾经清贫却欢乐的故乡河?天堂里的人们啊,父母亲一生艰辛劳苦,请求你们一定要好好款待我的父母。

    回忆起过去的情感和爱慕,我悲伤地看着父母的墓碑。可惜再也没有絮叨任何话语了,泪水流满着我的脸额……

    此时,一股旋风在我周围盘旋,我知道,那是父母听到我的缅怀和告慰,特地从天国来看望我。清风的沙沙,我听到,那是父母诉说着对儿女们的牵挂,对儿女们的嘱咐和叮咛。

    我的亲爹亲娘——您们说话啊!今天我又回家看您们来了。

    妈妈——您一路走好……

    爸爸——您更要安慰着妈妈……

    我悲痛、我思念、我泣我诉!我心长跪不起!我双手合十——祝愿父母在天国开心幸福!万事如意!祝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

    我们将永远把您们记在心中!

    想你,就会流泪

    父亲是山,是海,是地,是太阳——父亲,男人最温柔的名字—题记

    一

    窗外的雨,已经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天了,这几天总是感到心烦意乱,做什么都没有心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