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接风洗尘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正文 第二十章 接风洗尘 (第1/3页)

    中岳嵩山,由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分列嵩山东西两侧,共有七十二峰,位于登封县境内。登封县名由来,却是源于女皇武则天。她称帝后定都洛阳,因距嵩山较近,曾十次登顶嵩山游览祭祀,更于天册万岁二年腊月在太室山峻极峰成功举行封禅大典,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以示大功告成,登封之名因此流传下来。

    少室、太室二山之间有个山谷,其中有小路通过,只是山岭险峻,道路崎岖,甚难行走,乘马无法通过,因此杜莫二人,只好向西绕过嵩山,多走数十里路,前往位于少室山北麓的少林寺。

    杜若看着沿途的风光,说道:“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莫涟如说:“是啊。中华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杜若笑道:“各地风俗虽然不同,可是大家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样的先祖和情怀。”

    莫涟如微微一笑,点头称是。

    黄昏时分,两人行至嵩山最西端,转向东北方骑行。杜若放眼眺望,见前方广阔田地中,密密麻麻地种植着两三尺高的绿色作物,问道:“姊姊,田地里种的就是棉花吗?”

    莫涟如点头说:“嗯,是啊。”

    杜若问:“这么多地,都种了棉花,难道不用种粮食?”

    莫涟如说:“北方粮食以小麦为主,一年只能种一季,其余时段种些棉花大豆等经济作物。”

    杜若点头道:“哦,这样啊。淮南地区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江南地区一年种两季水稻,而你们这里一年只种一季粮食,够吃吗?”

    莫涟如说:“当然够啊,不然怎么会大面积种其余作物?”

    杜若惊问:“为什么啊?难道这里粮食亩产很高?”

    莫涟如说:“那倒不是。只因这里千顷田地,都是朝廷赐给少林寺的,免征赋税,而少林寺又把地租给这里的农户耕种,每户每年只需供奉少许粮食布匹给少林寺即可,因此余粮很多,完全够一家食用。”

    杜若惊道:“啊,免税?还有这等好事?”

    莫涟如说:“可不是么?就连这座少室山,也被朝廷赐给少林寺了。”

    杜若稍一细想,便明白其中缘由,问道:“那是不是华山和山脚下大片田地也被赐给华山派了?”

    莫涟如说:“嗯,确实如此。不过陈抟临终时留下遗命,解散了华山派,也将赐封的田地还给了朝廷。”

    杜若听得目瞪口呆,茫然不解,问道:“希夷先生为何那么做?”

    莫涟如叹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他担心自己死后,柴荣会对付华山派,因此事先解散门派,归还封地。”

    杜若说:“皇帝若那么做,岂不失信于人?”

    莫涟如幽幽道:“帝王之家,哪有什么信义可讲?”

    杜若叹道:“也是。希夷先生思虑长远,不同凡响,真是个世外高人!”忽然心念一转,忧虑道:“玄济大师现已圆寂,那皇帝会不会向少林寺发难?他当年可是大举施行过灭佛政令的。”

    莫涟如叹道:“这也是我所担忧的。”

    杜若忙道:“那咱们赶快去少林寺报信吧。”

    莫涟如说:“家师去世的消息不会传得那么快,咱们也不急于一时,此刻天晚,明早再上少林寺吧。”

    又行十数里,暮色降临,杜若见远方万家灯火,如繁星般闪亮,完全不同于一般村镇夜晚时漆黑一片的情景,倒有些城市的气象,忙问:“姊姊,前面亮着灯火的地方就是贵村吗?”

    莫涟如说:“是啊。”

    杜若惊道:“好大的村子,果然非同一般。”天色虽黑,可前方道路宽敞平坦,杜若拍马疾行,毫无顾忌。不多时,行至村前,杜若问:“姊姊,你家在哪?”

    莫涟如说:“路北第六家。”

    杜若答应一声,按辔缓行。村中这条街道有两三丈宽,是用青砖铺成的,路上还有行人来往,见杜莫二人骑马行来,纷纷转头注视。

    杜若径自来到第六家门前,说道:“姊姊,到了。”和莫涟如下马,上前敲了敲紧闭的院门。

    只听院中传来一个年轻女子的声音:“谁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