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韧”及其它

    说“韧”及其它 (第2/3页)

着古文物,单等洋人出高价,出外币。”朋友说。

    我没去过西安,可我见过洋人抱着假古董坐飞机返回他的故园。我也见过报上登的消息,说是在美、德、苏等大国的博物馆里都有专门陈列中国古董的大屋子。别问,这些都是从中国“流”出去的。因为,在那些国家的土地上不生长这些。中

    国古文物,是中国的物产,这大概不用考据。

    在日本吃饭,忽见店家摆出全套漆器餐具,那份儿精美远超过福建的工艺。端起碗来,却极轻,这才知道是塑料制品。福建的漆器真惨,我想,这不值钱的便宜货,非得把漆器顶趴下不可。漆器的工艺技术,也一定“流”出去了。从中国到日

    本,两个多钟头的飞行时间,流出去点儿什么,容易得很。

    北京也不含糊。我从《参考消息》中看到,景泰蓝的整个工艺技术,几年前就“流”到了一衣带水的邻邦。人家“交”给了咱们什么,报上没登,我不敢妄猜。凭我再细心,也没见报上登出,这让景泰蓝工艺“流”出的当事人,得到了什么应

    当得到的惩处?小小的惩戒,我想大约不为过吧。可惜,我当不了法官的家。

    洋人懂交情。所以,见了华人总要送点儿洋礼。送的都是人家的“土特产”;小至圆珠笔、电子表,大至彩色电视机、录放机、冰箱之类。中国人民懂交情,礼仪之邦嘛!不回报点儿礼物,显得小气。回赠也是土特产,小至描金漆扇、鼻烟壶、雕花烟斗,大至笑尽世人的弥勒佛,交流嘛!

    我有位画家朋友,在东邻颇吃香。于是,每有东渡扶桑的代表团之类,回国之前,都求他“随便画上几笔。”怕海关不让出去还请他专门写明送给某“太郎”、某“幸子”,外加一纸证书,准其出境云云。该画家叫苦不迭,是因其不懂交流之

    重要意义耳。

    由此上溯,想到中华国运衰微之时,古文物成了救命的神丹,自皇帝至总统、总裁又至末代皇帝,全把古文物“宁赠友邦,不予忠奴。”再加上洋朋友的连抢带骗,中国的宝贝“流”出去可谓多矣!而且遍及五洲,无论到哪个“番”邦,都可

    见到中国的磁器、古玩,甚至到今儿,“中国”的英文名字都叫“磁器”。可人家近一个半世纪都“交”过来什么,那就得好好儿查查中国近代史了。不然,说不清楚。

    幸亏,中国人多、历史长,历代积存的坟墓不少。设若不是风雨变幻,大多夷为平地,那我们今天活人能经历的地方一定不多。但唯其如此,平地下也就有不老少的玩艺儿。连种地都能刨出两千多年前的银币来,您想,咱们该有多少宝贝。应

    该跟石油、天然气差不多,咕嘟咕嘟往外喷。您上美国试试去,就是把五十一洲地面下掘三十米,大约也找不出一枚天宝铜钱儿来。

    所以,咱们不怕“流”。五千年的文明史,其物证,一时半会儿流不完,只要勤挖掘,可“流”的东西有的是。就算一万年吧,这些特产“流”完了,也不要紧。想看中国古文物,打张机票,伦敦、巴黎、纽约一通儿转。学历史、又可旅游,一举两得。再说,我们也阔了,也可以用中国圆珠笔,电视机乃至机器人给洋人交流,再让那些原中国土特产流回来不迟。现在呢,先交洋人妥为保管,省得不小心毁了,也是办法。

    政府三令五申,文物严禁外流。可文物“交流”之风依然不退。这也是咱们的土特产:“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只要洋钱票,什么都不要。这点儿文化,咱们始终没让它流出去过,怪可惜的。

    如今,秦公一号墓又挖出来了,听说,历次被劫被盗,所剩文物不多。大概不再有人敢“交流”了。因为大伙的眼都盯着。

    什么时候,中国人心上真有了个眼,盯着自己,也盯着别人。大概古文物的“交流”之风就会减退。这得乐观。干什么事没有点儿乐观精神不行。国运、时代、毕竟不同了。

    1986.5.12

    改良与非改良

    友人自外洋归,大谈洋闻。说是有一次在哈姆莱特的故乡丹麦国,他游览菜市场,蓦然看见大蒜。丹麦国的“倒儿爷”也和北京的同行一样,善于兜揽生意,连连说:“先生,请您尝尝,这都是消过毒的。”

    这可新鲜。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尚查不到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