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

    里仁篇第四 (第2/3页)

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原文】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原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评析】

    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原文】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2)莫:疏远、冷淡。

    (3)义:适宜、妥当。

    (4)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原文】

    4·11 子曰:“君子怀(1)德,小人怀土(2);君子怀刑(3),小人怀惠。”

    【注释】

    (1)怀:思念。

    (2)土:乡土。

    (3)刑:法制惩罚。

    【译文】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1)于利而行,多怨(2)。”

    【注释】

    (1)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2)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1)?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2)?”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