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篇第十一

    先进篇第十一 (第2/3页)

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评析】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原文】

    11·13 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1)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原文】

    11·14 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原文】

    11·15 子曰:“由之瑟(1)奚为于丘之门(2)?”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3)也。”

    【注释】

    (1)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2)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3)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评析】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原文】

    11·16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2)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原文】

    11·17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注释】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3)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原文】

    11·18 柴(1)也愚(2),参也鲁(3),师也辟(4),由也喭(5)。

    【注释】

    (1)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2)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3)鲁:迟钝。

    (4)辟:音pì,偏,偏激,邪。

    (5)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评析】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原文】

    11·19 子曰:“回也其庶(1)乎,屡空(2)。赐不受命,而货殖(3)焉,亿(4)则屡中。”

    【注释】

    (1)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2)空:贫困、匮乏。

    (3)货殖:做买卖。

    (4)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原文】

    11·20 子张问善人(1)之道,子曰:“不践迹(2),亦不入于室(3)。”

    【注释】

    (1)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2)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3)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11·21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1)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原文】

    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