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篇第十六

    季氏篇第十六 (第2/3页)

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原文】

    16·3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1)矣,政逮(2)于大夫四世(3)矣,故夫三桓(4)之子孙微矣。”

    【注释】

    (1)五世:指鲁国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2)逮:及。

    (3)四世:指季孙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4)三桓:鲁国伸孙、叔孙、季孙都出于鲁桓公,所以叫三桓。

    【译文】

    孔子说:“鲁国失去国家政权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在大夫之手已经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孙也衰微了。”

    【评析】

    三桓掌握了国家政权,这是春秋末期的一种政治变革,对此,孔子表示不满。本章里孔子对当时社会政治形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孔子的观点是,社会政治变革就是“天下无道”,这还是基于他的“礼治”的思想,希望变为“天下有道”的政治局面。

    【原文】

    16·4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1),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2),乐佚(3)游,乐晏乐(4),损矣。”

    【注释】

    (1)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2)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3)佚:同“逸”。

    (4)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

    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