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节:老谋深算又何如

    第24节:老谋深算又何如 (第2/3页)

炊,假如巧妇完成了有米之炊,那么她还是巧妇吗?和一般的愚妇有什么区别?照此说来,只要有米人人都可以成为巧妇。

    真正的巧妇,能为无米之炊。有米之炊算得了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不过成了人们因条件欠缺的托辞。人生也有类似的境遇,当遭遇到某些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准备不足,谋划不善,敷衍地说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搪塞过去,以至于失去时机,酿成大错。

    事情在于谋划,不谋不立。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客观环境不利于我们,我们就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于我们的,创造有利于我们的。庸人和能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对客观环境的态度上,庸人总是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就没有作为;能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能为无米之炊的才叫巧妇,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改善自己的处境才是唯一的出路。

    话说三国时魏国的名将司马懿占领了街亭以后,亲自带领十五万大军要攻打诸葛亮驻兵的西城。

    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所带的五千兵有一半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司马懿的兵一到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

    诸葛亮到城头一看,果然尘土飞扬。诸葛亮传下命令叫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城里的人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用二十个老兵扮成老百姓,拿着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许乱动。诸葛亮吩咐完了,领着两个小童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

    工夫不大,司马懿率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过去,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喝酒弹琴,轻松自得,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向后撤退。

    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故意作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从不冒险。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们如果进去,就中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四十里!"司马懿的兵后退了。

    左右的官员都很惊奇,就问诸葛亮:"司马懿是魏国的名将,如今带了十五万大军攻打过来,见了丞相为什么退得这样快?"

    诸葛亮说:"司马懿知道我一向很小心的,决不敢冒险。今天我把城门大开,他就会怀疑我有埋伏,所以他很快地撤退了。"

    越是危急的时刻,越能显出一个人的胆略和计谋。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诸葛亮竟能施展空城计的奇谋,传为千古美谈。诸葛亮之所以敢出奇策,是因为他对司马懿的了解和情势所逼,如果不这样做西城就会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伐魏的战略部署也会被打乱,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诸葛亮善于谋划,深知兵不厌诈的道理,虚者虚之,疑中生疑,跟司马懿上演了一出彪炳千古的心理战。

    巧妇能为无米之炊。人生所遭遇的种种不是每一种都有利于自己,但是不可因为情势不利于自己就灰心丧气,绝望颓废,这样的想法和作为是错误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应该事先谋划,冷静分析,怎样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变逆境为顺境,变颓势为强势,这样才是巧妇能人。

    有时候,为人处世的确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就像在荆棘中穿行,四面八方都要谋虑得周全,有一方面的疏漏就可能导致窘境的降临。这时就需要我们保持镇定,发挥谋划的艺术,把事情的枝枝叶叶细细剖析,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作出应对的策略,慢慢引导事情向着自己的意愿方向发展。

    人们总是喜欢抱怨不足,却不愿意思考怎样弥补和创造自己所欠缺的条件和因素。条件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靠等待和索要。鸿蒙初辟的时候,洪水泛滥,大禹不照样想出了疏导的治水方法吗?

    其实我们有很多方法和途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创造自己所欠缺的条件,但是我们不愿这样去做,也不曾想过要这样去做,因为我们觉得这些事情不应该由自己来做。机遇就是这样从我们的身边悄然溜走,它也曾向我们招手,可是我们却把头扭向另一边,那一边充满了等待和抱怨。要想成为巧妇,就要敢于为无米之炊。

    做人要有心机

    做人要有心机,没心机的人就像扛着榆木脑袋的木偶一样,生活缺乏自主,任凭别人的安排和摆布。当然这里的心机不是害人之心,不是处心积虑算计别人之心,不是耍阴谋玩手段的欺诈之心。做人要光明磊落,心里容不下一丁点的阴霾,这样的人才是纯粹的人。相反,专门玩弄权术,坑蒙拐骗,这样的人最终自食恶果。

    有一点心机,是从生活中汲取了智慧。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洗礼,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砺,这样的人始终纯朴天然,没有丝毫的心机可言。涉世历久,人情世故经历得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心机,因此心机也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

    为人处世留一点心机,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需要。心机不是用来害别人,却是用来保护自己,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中的事情错综复杂,面对这样的世界不留有心机,怎么能正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