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部论语不知道

    第三章 半部论语不知道 (第2/3页)

随缘修行的方式,效果相当有限,很像是在漫无目的地四处瞎转悠。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钦佩诸子百家了。

    他们创造了一种极为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不同的思想将人区分开来,儒人死后化作儒灵,道人死后化为道灵……一一对应,增加匹配成功率。所以,修行就是孤意求专,以便获得同门仙逝的英灵认可,进而献身于你。

    虚无缥缈的英灵,某种意义上就是神,让神来主动投你,故而叫做神敬人。

    再说儒门的修行境界。

    所谓“闻道”初境,就是绝大多数念孔孟之书的人都可以达到的境界。只要到了这个境界,死后就是儒灵了。

    所以孔圣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不是说闻过道就可以去死了,而是要反过来理解,是一句劝说辞,劝你:“没读过圣贤书之前,可千万别死啊。”因为那样死了就不能为后世儒门修行者添砖加瓦了嘛!

    至于儒门第二境界,“明德”之境,是说念书念到了“明德”的程度,相当于是走心了,比“闻道”显然要难,这种人死了,所化的英灵也比较挑剔一点,对一般的书生看不上了,会倾向于对同样走心的读书人投怀送抱。

    依次类推,闻道之上是明德,明德之上是养气,再是无罔、从心所欲、仁者无敌、内圣外王……至于有没有更高的,宋青也不知道。

    另外,“闻道”境界的儒人一般叫书生;到了“明德”境界的儒人则借用了闻道有先后的古训,被称作先生……

    步安发现自己穿了个越,居然连“先生”这个称呼都被剥夺了,后面的那些直接就没再听。

    除了被宋青灌输了一大通修行理论,步安还弄清楚了自己现在到底是谁。

    他住到流云台客舍的第二天晚上,就有个名叫唐文毅的同乡来找他。那人看上去瘦瘦高高,穿着举止像个酸腐秀才。

    唐文毅来的时候天还没有全黑,鹌鹑蛋大小的邪月就已经挂在头顶,月光给流云台笼上了一层红纱,步安早早点起了油灯,躲在屋里背书。

    见面的情景有些尴尬,步安当然不认识对方,唐文毅跟他也算不上太熟,只有过数面之缘。

    步安在这个世界上的名字真叫步安,十六岁,嘉兴府华亭县青龙镇人,父母也是早亡,其父病故前,将尚且年幼的他托付给了自己的嫡亲兄长步鸿轩。

    那时候,步鸿轩是华亭知县,唐文毅的父亲则是他属下的县丞。两人此后的官运天差地别,前者现在已经是从四品的嘉兴知府,后者却因为受不了继任知县的排挤,辞官做了个闲人。

    步安看唐文毅的酸腐相,对他父亲为什么会受排挤,也就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而相比之下,自己那位官运亨通的大伯,似乎也太知变通。为了和某位家中只有独生女儿的京官搭上关系,他居然要把步安这个“继子”入赘过去。

    从唐文毅的话里,步安大约听懂了自己的处境。那个入赘的婚约早在一年多前就订下了,只不过步安抵死不从,这次冒死跑到天姥书院来,想必也是为了逃婚。

    至于那位京官到底是谁,唐文毅并不清楚。他大概也是从他老头子那里听来的。

    因为同仇敌忾的这层关系,唐文毅对步安的逃婚行为大为赞赏,但是赞赏过后,又说起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类的丧气话。步安听不下去,就忙不迭把他给送走了。

    当晚他就立下宏志,除了要在这世界上谋个立锥之地,更要紧是把逃婚进行到底。

    “那步鸿轩老贼想要送人情,就把他亲儿子送去入赘!休想动我的歪脑筋!”

    ……

    这天下午,宋青抱着一捆干柴,乐呵呵地来到流云台上步安暂居的客舍。干柴是步安托他带来的,目的是要烤一只野兔。

    野兔的来历有些可疑。自打步安在流云台上住下,每天清晨一推门,地上准有码放整齐的野果,到了第三天早上,居然还多了一头刚死不久的野兔子。

    步安从宋青手里接过干柴,问:“怎么样?问到是谁送来的吗?”

    宋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