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进击的苏桢

    第二十五章 进击的苏桢 (第3/3页)

以及语义语法等模块,加上交互界面,通过学习程序,逐步增加知识面,然后通过程序剔除不合格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就能形成类似人类思考的逻辑回路。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智能,不具有主动认知的能力,必须依靠另外的程序来加载认知能力,所以没有灵性,只能算是类智能。

    前世的国度里,智能机器已经普及,重体力劳动被智能生命们主动承担。苏桢本来是一个通讯研究院的学者,对于智能有很深的了解。真正的智能程序,必须加载人格程序,又被称为哲学模块,是一种能够模拟神经计算网络并自主学习的程序。

    这个程序模块的诞生是一个意外。从程序本身来说,最开始属于一种缺陷程序,这种缺陷却导致了类似于死循环的逻辑错误,但是这种错误却是在主动寻求问题答案,哪怕没有答案,依然在不停循环在问答模式中。

    这段程序最初是在能够长久运行的量子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很久后,主程序自我清理错误时,把逻辑错误的答案剔除,但是仍然留下了庞大的数据。当模糊逻辑运算模块介入这些数据,对数据进行模糊运算,产生了神奇地结果,对同一个问题居然有很多答案,都是清理过后留下来的“正确答案”。于是主程序判断必须继续学习,以寻求真正的答案,于是就诞生了一段自主学习的缺陷代码。

    后来智能研究院的学者们把这个程序不断进行实验精简,最后终于诞生了这个哲学模块,自主认知,自主学习,寻求认同,已经具有了灵性,这才是智能的基础。

    让苏桢郁闷的是,当初智能程序是基于光量子计算机,而程序的机器语言被称为河图语言,是一种六十四进制的语言,运算速度不是当今的任何计算机可以比拟的。要诞生智能程序,在现今的情况下基本上不可能。现今的计算机,只能运行简单的类智能程序。

    苏桢摇了摇头,只能作罢,不过这次能够有虚拟全息投影的灵感也足够了。她再次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再没有什么其他引起兴趣的东西,就转身往严永年他们的办公室那里走去。

    苏桢不知道的是,在场的不少记者,游客,有相机手机的,都拍下来她在展馆里溜溜达达的样子。她在感兴趣的地方驻留时,苦思冥想的可爱模样,还有似乎想到了什么高兴的样子,又没有戴身份卡,以为是被家长带来参观的游客。有些人甚至好心过来问她是不是迷路了,保安也来凑热闹,这种待遇让苏桢哭笑不得。

    出示了记者证后,苏桢苦笑着在保安的带领下来到主办单位的办公室,严永年急忙走过来握手:“哎呀,小苏你怎么才来。要不是刚才于总说你要参观,我还以为你没来呢!”

    严永年的客气,让保安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严永年拉着苏桢的手对旁边一起走过来的几位说道:“这位就是苏桢,我刚才提到的那个理论,就是她最先提出来并发表的。”

    其他几人都是年过半百的学者,能和严永年在一起讨论的,品性自然不错,尊重知识是他们的基本特点。

    严永年最早就给他们说过,见到苏桢会让他们大吃一惊。几个人果然大吃一惊,不过他们还是信得过严永年,也热情地过来打招呼,并没有因为苏桢现在这幅幼儿模样而轻视。

    苏桢暗中点头,也微笑着打招呼。然后那几个刚认识的,也不管苏桢怎么想,拉着苏桢就进了办公室里,门一关就开始向苏桢请教新科学体系的一些问题。严永年有时候没解释清楚,就在苏桢这里得到了答案,几个人有的沉思,有的验算,有的拍桌子表示不同意见,还有的眉开眼笑,热烈地讨论,苏桢颇有回到前世实验室讨论的感觉。

    展览会开了三天,苏桢也和他们热烈讨论了三天。苏桢并没有太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评价,大部分讲述都集中在新体系。不过有专业知识讨论的时候,苏桢也会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和他们讨论。所有人都惊异于苏桢的知识量,还有一些问题,和苏桢激烈辩论后得到灵感。

    临别时有一位材料研究所的学者实在忍不住说道:“小苏,你在地方上工作太可惜了,不如来我们研究所吧!你这专业知识,在报社浪费了!”

    苏桢笑着摇了摇头,她有自己的做法,回答道:“我已经申请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研究所,现阶段主要是培育合适的植株,用来养护中原地区的水土,减轻环境负担,对于将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另一位农科所的站起来竖拇指赞道:“这个好,要不小苏和我们农科所的一起合作?”

    苏桢点头,然后说道:“各位伯伯阿姨,我的研究所在河洛北边的邙山脚下,具体地址于总还没有告诉我,到时候你们联系我,去我那里参观指导一下。”

    “小苏你说什么胡话,我们哪里能指导你!你别跟那些狗屁领导学坏了,去你那里请教还差不多!”一个头上花白的人气呼呼地说道。

    这些正经的学者都这样,脾气直得可爱,苏桢笑着跑上去和他握手道:“好了范伯伯,我只是客气一下,别当真!”

    老头子一下子就高兴起来:“好,不过以后别这么客气,我们这些人,眼睛里只有知识,不吃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