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交州之行(三十二)

    第三百二十七章 交州之行(三十二) (第2/3页)

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两句话,讲的是花木兰从军之时,购置战马和相关配套马具的事情。从这两句话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当时花木兰所在的时空从军是要自带战马的,还可以看出当时马具的构成。她所要购买的马具里面,除了辔头和马  鞭,还有鞍鞯。鞍鞯要分开来看,所谓鞍,指的便是马鞍;鞯,指的则是垫马鞍的东西。

    在古人类驯服战马的时候,最先发明的是辔头。只要给一匹马戴上了辔头,你便可以掌控它。因为只要戴上了辔头,马儿便跑不了了。这就像牛的鼻圈一般,一勒就疼,谁还会乱跑?只是马的辔头要勒在马嘴中,而牛鼻圈要扎在鼻子上罢了。

    而另外一个马鞍的发展历史,则要复杂得多了。

    最早的时候,人们是骑在没有马鞍的光溜溜的马背上的。后来,或者是觉得私密部位耷拉在马背上,殊不甚文雅,又或者是为了增加骑乘的舒适感,便在马背上放上了一个垫子。毕竟马背上便是马的脊骨,骑的时间长了,也硌得慌嘛。最早的马鞍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外以皮革制成,内中填充以羊毛。这种  马鞍,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鞍马俑的马鞍极为相似。

    这种  马鞍提高了骑乘的舒适性,减轻了人在骑乘时对马匹的直接摩擦,有利于人对马匹的控制。若是不理解,则大可以做个试验。便将女友扛在脖子上以所谓骑大马的姿势走两步,然后再试试于脖子上垫一个抱枕后再骑大马,无论是骑乘者还是胯  下的“马儿”,舒适度都有极大的提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牲畜呢?若是长时间骑在马儿的裸背上,那马儿能不暴躁么?

    然而,这种  马鞍仍然不能阻止马儿在剧烈运动时人在马背上滑动的问题,骑手只有靠着双腿用力夹紧马腹,才能保持平衡,而这无疑增大了骑乘战马的难度。正是因为在马背上极难保持平衡,也不可能长期骑乘战马,此时骑兵的战法便不过是骑在马上射箭罢了。

    不要小瞧这骑射的本事,在没有马镫的时代,放开抓着马缰与马脖子的双手,单纯以双腿在疾驰中保持平衡,还要拿起武器攻击敌人,无疑是难度极高的战术动作。因此,这时候的骑兵多用作骚扰之用,或者是迅速骑马到达战场后再下马作战。

    孙膑便对此时骑兵的战法有一个极具概括性的总结:“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

    这骑兵作战的十大利好中,便从未曾提到过所谓冲锋陷阵。而实际上,在重骑兵尚未出现的时代,骑兵的集团冲锋是不可能出现在的。

    到了汉朝,或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推动着技术的进步,又或者是技术的进步使得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总之高桥马鞍出现了。

    高桥马鞍是为了解决骑乘者骑马时前后摇摆的问题,随着原来的软质马鞍逐渐发展为“鞯”,硬质马鞍乃至高桥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