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教育

    第十六章 教育 (第2/3页)

不怕饿肚子,初步实现了小康生活。

    这一段时间,郭斌将修路的一干事宜交给戏志才,让郭嘉和郭全两人跟着学习,自己却是做起了甩手掌柜。戏志才每每回庄看到郭斌穿着青布长袍在庄里闲逛,总是气得直揪本就略显稀疏的胡子,然后就是缠着郭斌要酒喝。别看他如此无赖,心中对郭斌高超的政治手腕只有叹服的,私下里对于郭斌对自己毫无保留的信任更是感动不已。

    阳翟的豪族看到伏龙山庄的这个门客纵横联络,又能将修路的几千人安排的妥妥当当,都羡慕郭斌年纪轻轻竟能得到这么个人才辅佐。又哪里知道能想出这么个花费小、收效快,既得了实惠,又得了好名声,县中众人还都积极参与的好主意的人,竟然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

    每每想到此处,戏志才对郭斌就越发看不透,对他的态度也从认同到崇拜。因此无论是组织修路还是教导郭嘉和郭全兄弟,戏志才都愈发尽心。

    其实戏志才还真是冤枉郭同学了,这两个月郭斌也是一刻也不得闲的。

    随着伏龙山庄产业的扩大,前来务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多是拖家带口投奔而来。因此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骤增,庄中儿童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短短两个月,儿童数量达到了二百多人,目前都跟着郭斌在伏龙山庄的学堂里学习。

    由于人数增加过快,郭斌之前定下的每人一杯羊奶计划差点实行不下去了,还是给戏志才捎信,紧急向大户们购买了一批母羊才支撑得下来。

    这些儿童都是贫苦农民家的孩子,平时自然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现在郭斌开学授课,不但家长们感恩戴德,一众娃娃也学得很认真,因此郭斌的教师生涯倒是忙碌充实而乐此不疲的。当然教授的课程是很有限的,按照后世的说法,目前只有语文数学两门课程。

    孩子们放学回家,对家长们说学了认字,还学了算账的手艺,众人自是乐得合不拢嘴。这孩子上学不要钱不说,还管饭,五口之家只要肯干活,男人早晚去参加训练,郭庄主便管了一家吃住,也不需要孩子帮家里做活了。

    众人只觉得生活有了奔头,自己这一代人能怎么样不好说,可孩子们能写会算,那便是有了大出息,因此做工和训练也更为卖力,都为了报答郭庄主的恩情。

    至于学堂里的教授内容,却不是时下流行的经学。语文是从后世的汉语拼音教起,教的是繁体字。数学则是郭斌差点揪光了自己的一头“秀发”才勉强凑出来的,目前只有简单的加减乘除,用的自然是他熟悉的阿拉伯数字。

    此时学习汉字的读音,多以《说文解字》为依据。此书成书于安帝建光元年,是近半个世纪前的事情了,直到21世纪仍是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作者是许慎,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

    《说文解字》解说汉字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例如“材”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材,才声。”

    可是一旦遇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就麻烦了,有时候有同音字,可是那些注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汉字更生僻难懂,那就尴尬至极了。

    还有一个缺点是这种注音方法不能标明声调,例如“刀”字,后世的《康熙字典》注“到平声”,先不说连“刀”字都不认识的人会不会认识“到”字,只声调上便对于初学者极为不友好。

    自然,对于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