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悲剧的天才

    第一章:悲剧的天才 (第2/3页)

行。

    也有的命案,一直静默无声。浙江一处殡仪馆内,有一颗冷冻了5年的头颅。在调查清楚死者身份之前,谁也不知道这个生命有过怎样的故事,但它逝去的方式极为残忍,尸体被发现时,身体的其他部分已经被肢解、遗弃,只有难以瞑目的头颅,浸泡在防腐液里。

    除了拍照存证、留取DNA,5年前的浙江警方束手无策。

    后来,在将积案、重案的资料照片和人像库数据进行比对之后,死者遗照与库内一个年轻人的照片高度吻合,情况出现了转机。

    警方一开始几乎不敢相信这一切。

    依图科技安防技术专家罗忆回忆,他们调出了死者父母的DNA,再次比对,终于确认了这颗头颅的身份。外出打工再也没有回家的儿子终于有了明确的下落,这场搁置已久的命案得以继续展开调查,办案民警发微信过来,“你们这是积德啊!”

    小型“硅谷”制造着城市的“大脑”和“眼睛”

    正义到来的背后,是一群计算机科技宅夜以继日的努力。

    11月底的上海,一场冷雨驱散了轻霾。在闵行区吴中路一个不起眼的拐角,8层高的创业园区“德必易园”,外观上像极了一个巨大的毛坯仓库。

    “仓库”里别有洞天。凌晨2点,8楼一侧办公区内,十几个小伙子毫无睡意地敲着代码。他们有的三两人围拢在一起讨论问题,也有人独自面对电脑显示屏,一手飞速旋转着一只异形魔方,另外五个手指以同样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在键盘上飞。

    这群小伙子,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有的带队“元老”只有25岁。这个隐匿在易园里的小型“硅谷”,创造着中国20个省市的“眼睛”和“大脑”,为城市安防设计程序,给中国海关和出入境管理局提供“人脸识别”服务。

    这种效率让研发部的张至先咋舌。两年前,这个曾就读于“旨在培养计算机科学家”的上海交大ACM班的佼佼者,到依图实习后发现自己“连敲键盘都没学会”。

    按照他之前发表论文的经验,相同领域的课题,即使麻省理工最高效的实验室,也许都需要花上一个礼拜来完成它。

    朱珑2012年回国的时候,美国学术界的计算机人脸识别误报率还在千分之一量级。2016年,依图人脸识别系统把误报率做到了亿分之一。

    “这是商业的力量,”朱珑庆幸自己作出了创业的决定,他无法忍受科研速度被资金、团队等种种限制拖慢,回国创业,拥有更多的机会,“只有在中国有胜算。”

    朱珑的人生以34岁为界,分为AB两面。

    A面严谨,可以搭建计算机世界的独有逻辑,抵达从数据到认知的连结。但B面圆润,他必须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公安局局长、银行家和医生面前,说服他们使用自己的系统,从而连接人工智能到每一个普通人之间最后的距离。

    A面和B面看似有着冲突:科学要求严谨而深刻,市场竞争激烈而动荡。

    朱珑将这一切运作归纳于自己的“强逻辑”:“我是有智慧的,是单纯的,又是精明的。我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他和林晨曦,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的博士后,霍金的“徒孙”;另一个是阿里云前技术总监,最早搭建了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平台。

    双剑合璧。

    第一次见面,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就爽快地决定投资。他们从下午茶一直聊到凌晨1点钟,朱珑甚至连一份项目计划书都没有带。他们用9个小时描摹了人工智能领域里计算机视觉的未来。

    徐小平看到了朱珑身上不同于其他创业者的逻辑和冷静。

    “投你,不管你做什么。”徐小平说。

    “人工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