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 蔡道的计划

    第164 蔡道的计划 (第2/3页)

一点。

    首先是没有人想到耕牛的重要性;

    其次就是因为富弼那个名声很好的糊涂蛋。

    因为辽国的逼迫,在谈判中,又一次增加了每年上贡给大辽国的岁币,让大宋国失去了再次谈判的筹码,所以,没有能从大辽国进口大量的耕牛,只是因为大宋国的筹码并不吸引人罢了。

    最后,蔡道还没有进京罢了。

    这话听着有些自恋,可蔡道说得的确是事实。

    整个大宋国,只有蔡道才意识到了耕牛的重要性。

    民间一旦得到大量的耕牛,就能大大节省人力,农田耕作的效率也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是辽国人、西夏人或者吐蕃人,他们都无法抵御烈酒的诱huo。为了得到大量耕牛,蔡道完全可以一次性的将仓库中的陈粮转化为烈酒。

    而蔡道酿制的烈酒就是他逼迫大辽国开放耕牛市场最重要的筹码。

    在路上,蔡道躲在马车里,不敢再去看那丰收的场面。他一路上都在苦苦的挣扎,在同自己较劲。

    有没有一个稳妥的办法解决好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有。

    在大宋国,也许有人能够在个别州府,甚至是一路解决好这个问题,可是想要解决整个中原所有丰收地方农民实际的问题。除了蔡道自己以外,其他人根本就做不到,即便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也是如此。

    蔡道的答案,就是完全抛下不管现有的常平仓,宋神宗锁死中原地区地方官员的权限,把所有府库中的现钱都收上来,然后拿这些钱,抬高价钱,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

    当然,那些大地主们肯定想要趁火打劫,完全不收这些人的粮食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蔡道可以限制每一户所收购粮食的限额。大宋户籍制度并不严格,有不少地主的佃户并不一定并入地方上户籍,这一点在汴梁城周边更为严重,因为,汴梁城周边聚居着大量的皇亲国戚和高管的亲属。

    每府、州县的每个农户,最多只收五石粮食,而每个没有入籍的农户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到其中。这样的话,土地不足或者刚刚超过一些的农户并没有吃多大的亏,可是那些大地主和大粮商就要到倒霉了。官府虽然用大量的现钱换取了粮食,但是不必再花冤枉钱,投进常平仓那个无底洞了。

    可是,这么做得的话,必须得到宋神宗大力的支持。

    宋神宗会听自己这小孩子的话吗?况且,这一次又会像他外祖父王安石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