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知青

    第七十二章 知青 (第2/3页)

地里的庄稼等着收割,就算知青们满手水泡,头天晚上挑一挑,第二天还是要继续跟着干活。

    乡下地方,吃的东西肯定没有城里人吃的精细,加上那几年的年成不是很好,村民们自家都是红薯稀粥什么的,一大家子抓一把米再加点野菜杂粮熬的稀稀的对付三餐,就连收割的季节,村民们也最多添几个菜团子什么的垫饱一些肚子。

    村里给知青们补贴的粮食也不多,每个知青一个月十斤米二十斤红薯。这个分量已经是老村长最大的宽容了。那个年月,每家每户都不容易,村里要留一些粮食做储备,以免哪一户村民家里断了粮没地方去借。

    知青们的补贴粮已经是村子里一个正劳力的份额了,谁家的日子都是抠搜着过,一家人才有活命的希望。要是顿顿吃干的,知青们的粮食连他们自个吃都不够。

    知青们在村民家里住着,天天吃着千篇一律的红薯粥菜叶子粥,粥里米粒没多少,光看见照的出人影的稀汤了。知青们猛不丁地从吃饱穿暖的生活落到了吃不饱饭的境地,心里甭提多委屈了。更何况白天要跟着生产队出工干活,到了晚上肚子里没有什么食物,到半夜饿的睡不着觉。

    时间一久,知青们的意见很大,知青中有些人还端着城里人的架子,认为自己是从城里来的,该受到村民们的特殊照顾。再怎么着,村民们也该把自己的那份粮食全部做了给自己吃吧?这么天天稀粥,哪里吃的完十斤稻米二十斤红薯?

    有知青住在家里的村民也烦死了,个个跑到老村长家诉苦。知青在自家住着,到了饭点张嘴就吃,放下碗就走,有时还嫌做的东西味道不好。洗洗碗分摊一下家务什么的更不用想了,这是请了个“爹”“妈”在家供着吗?

    老村长开始以为,知青们下乡就是走个过场,过不了一两年那些知青就能回城。

    没想到一批接着一批的知青不断地往农村走,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