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除了她不会有其他人了!

    245.除了她不会有其他人了! (第2/3页)

分曲子。这一下,所有人的脑袋近乎都要爆炸了。

    拉完了,他们都还没有能体会出是哪个曲子,他们一个个年纪都比尤金大阅历深,他们都不能,尤金怎么能?

    玛丽莲夫人就此都不太敢去看尤金那张脸了,她的手不自禁地捂了下自己的脸。这都是她的错,没有阻止。尤金是她老朋友的小曾孙子,她到时候要怎么和谭老师解释这回事。

    环顾四周的人们惊愕的一个个面孔,博兰基弗是再得意不过了。天才怎能体会到他这种凡人的努力?为了赶超天才,他每天要练习的钟头远比外面的人想象中得多了更多。天才练一首,他要练习十首,再怎么算,他的乐库绝对比尤金多得多。

    结果,站在他对面的尤金,却是在他停下曲子的刹那,已经是举起了自己的琴弓。

    有人不自觉地喊了声:“等等,你想好了他拉的是什么吗?”

    尤金不屑,俨然连那人说的什么话都没有收进自己耳朵里,琴弓扬起落下的节奏比起博兰基弗刚才发出的流星弧线更为快速而大幅度。这样大的动作相当于一旦拉错根本没有机会临时纠错或者收回去了。

    众人倒抽一口气。

    琴弓在半空中三纵,三横,速度快而精准,拉出的琴声比起博兰基弗刚才的琴音,显得更加的清晰而富有弹性。于是,在技巧方面已然是分出了伯仲。情感方面的表达,一样在长音的部分得到了更精湛的诠释。

    人们惊讶地看着,嘴里不由发出惊叹的声音:“原来拉的是捷克斯美塔那的我的生活。”

    不得不说,前面有关对这首曲子的诠释,博兰基弗可能由于斗志太昂扬了,反而没有拉到这个曲子的精神层次上,导致节奏感和作曲家原本对曲子的诠释截然不同,才使得在场所有音乐家们基本上都没有能听出来。相反,尤金拉得很有情感,很好地遵从了作曲家所表达的含义,让人们哪怕不能记得这个曲子的所有乐谱,根据尤金演奏出来的曲风都能很快地联想到。

    底下人们的议论声不由更加激情了激烈了,在于,捷克著名作曲家斯美塔那本人在创作这首类似自传的四重奏曲子时,已经享年五十几岁了。一个五十几岁老头写的东西,怎么想都应该是博兰基弗比尤金的理解深刻吧。可是怎么变成了,尤金拉得比博兰基弗更贴切斯美塔那老头的想法了?

    关于这个十六岁男孩对于曲子情感上得天独厚的表达,李薇薇想起了他那首经典的圣母玛丽亚。难怪约翰韦克尼松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神赐予了尤金的一颗对于音乐独一无二的心。

    博兰基弗肯定是死都不会认可这点的。可问题是,他拼命地绞尽脑汁的,甚至取巧故意改变曲风拉出来的东西,所有人都听不出来的东西尤金是怎么一瞬间听出来的!

    最该死的是,他的投机取巧现在反而是搬石头砸了自己脚的节奏。现场所有人都反而在质疑他刚才的演出是怎么回事了。没关系,没关系的。博兰基弗告诉自己,还有机会,下一首曲子,他肯定能不再犯这个错误,再找一条更偏僻的曲目来难倒对方。然而他显然忘了,伴随他这次失利,主动权转移到了对方手里。

    尤金拉完我的生活第三乐章慢板,扬起的琴弓高高在上地向着对面:“从现在起,你再也不能拉小提琴了!”

    博兰基弗听到他这话的嘴巴不由抖了一下,饱满愤怒的嘴唇里几乎要蹦出来:你能吗!?

    没有人能相信尤金说的话,更多人想的只是他只是生气了愤怒了说了一句故意刺激博兰基弗的气话在口头上报复。直到接下来,尤金眯着刀子一般的锐眼,琴弓落在自己琴弦上的那一刻。

    和博兰基弗一样的斗志昂然,拉出来的曲子却天差地别。博兰基弗拉我的生活故意取巧改变曲风,反而显得拉出来的曲子尽显古怪,让人不得享受,不能静心聆听,全在议论声中了。

    尤金此刻拉的完全不取巧,相当于绝对是一首战斗类的曲子。

    所有听众的脑袋顿时像被一颗颗炮弹轮番轰炸过一样,只余下一大片惊愕的空白。

    硝烟滚滚,不仅是剑拔弩张,是真正的真枪实战。听众们捂住自己的心脏仿佛已经接受不了这个刺激。这个演奏实在太真实了,真实到仿佛所有人都伴随之进入了战场中间,没有一个人能全身而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