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第六十三章 借道德国,征讨荷兰

    第十八卷 第六十三章 借道德国,征讨荷兰 (第3/3页)

就被火车分批接回去了。

    几十万人的粮草要转运这么远的距离,连大明帝国都有点吃力,要是那些俘虏个个聪明能干倒还罢了,问题他们就像算盘一样,你拨一下,他们动一下,你不拨,他们就全部躺那里休息,没一点效率可言。

    朱慈炅知道他们也派不上什么太大的用场,干脆就派火车过来把他们接回去了。

    算了算了,欧亚铁路至此也算是完工了,干脆放他们自由,让他们回去种地算了,让他们修铁路,真是有点浪费粮食!

    侯世禄赶到维也纳以后并没有急于向荷兰进军,这会儿火车运力毕竟有限,从大明各处调来的火车能一次性把二十万大军和部分武器装备和粮草辎重运送过来就了不得了,后面还有很多物资没有运送过来,最少还要等上个把月,才能正式出发。

    当然,侯世禄并没有闲着,谋定而后动向来是明军的优良传统,这个把月时间正好把敌人的情况摸清楚,再制定好具体的战术,盲目进军,那是愣头青才会干的事情,他要是这么无能,朱慈炅也不会提拔他为陆军副元帅,让他来负责这一路大军。

    其实,德意志联盟那边的情况并不需要他派出侦骑四处查探,因为那里本来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虽然那些诸侯一点都不听话,却还不至于阻止本国平民和商人往来。

    也就是说,维也纳就有很多人去过那边,甚至费迪南德三世手里连那边的详细地图都有。

    有地图就好办了,侯世禄亲自去拜会了一下费迪南德三世,从他手里接来了德意志联盟的整套地图,又请他帮忙,找来了一些经常去那边经商的商人仔细询问起来。

    这个时候,汉语推广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由于大明帝国现在是整个大明哈布斯堡联盟的第一强国,同时又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边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不管是军官还是商人,很多都学习过汉语。

    费迪南德三世为了交流方便,派来和明军接触的人基本都是会汉语的。

    这些人跟侯世禄交流起来,甚至翻译都不用找,直接说的就是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