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杨阁部督师襄阳

    第二百八十三章:杨阁部督师襄阳 (第2/3页)

瘸一拐的走出冬暖阁。

    情况危急,朝廷无兵可用,国库早已告罄,杨嗣昌此般作为虽深得皇帝之意,但却成了天下文人士子与百姓士绅痛恨的对象。

    然而崇祯皇帝对他十分信任,建议无有不准,并且吩咐秉笔太监王承恩,一切弹劾杨嗣昌的奏疏,都留中司礼监不发。

    八月末,崇祯皇帝应内阁辅臣杨嗣昌之议,传檄各地,抽宣府、大同、山西、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辽东、蓟镇,及保定、畿辅、山东、河北各镇精兵由各总镇、巡抚、总兵分练。

    并且在原有三饷的基础上,复征“练饷”以为军需。

    依着杨嗣昌提出的计策,各镇抽练精兵同时要勤加修筑烽火,东西策应,达到闻警即至的效果,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剿灭流寇。

    在杨嗣昌率京军督师出征的当日,崇祯皇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依仗,曾几次想过挽留,但是当着部院大臣的面又说不出口,到嘴边的话几次都被咽了回去。

    最终只是化作饱含情感的诗词,赠送给杨嗣昌:

    “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

    杨嗣昌听后泪流满面,皇帝的一切情意几乎都在这四言绝句中,他深感皇恩浩荡,当场给崇祯皇帝跪了下来,涕零道:

    “皇上,臣若死,兵部侍郎万元吉忠厚执言,可继为兵部尚书。”崇祯上前几步将杨嗣昌搀扶起来,深切嘱咐他道:

    “杨阁部此行任重甚远,千万要注意保重身体,朕在京师等着为阁部庆功!”

    杨嗣昌感动不已,老泪纵横,边哭边拜,哽咽说道:

    “皇上,臣走后,京师部院,尽为奸佞宵小,只知逢迎拍马而个个无为,您...一定要...”

    说到这里,杨嗣昌已经说不出话来。

    这话说出口的时候,其实杨嗣昌已经不奢望能有个好结果,既然已经为皇帝背了征饷的锅,莫不如用最后的那点名声,来说一些对朝局真正有用的话。

    那些陪同前来的北直隶十八衙门官吏以及各部院大臣方才还是暖呼呼的嘴脸,瞬间都变得冷眼相看。

    等到杨嗣昌到了襄阳后,距京师山高水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