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高一功、李来亨

    第19章 高一功、李来亨 (第2/3页)

“袁宗第等人遣使送来密信,约我军北上,他们在夔门扫榻相迎,为我们准备好了驻地。”

    李来亨:“这是条出路,南宁野无所掠,我等数万人困守在此,士卒多有病死逃亡,这就是个死地。”

    高一功冷哼一声,“南宁是死地,夔门就不是死地了吗。川东茫茫群山,又能养起多少兵?何况此去夔门数千里,鞑子占了湖广大路,我们只能走湘西和贵州的大山。山中土司态度甚是难测,营中数万男女,不知几人能平安走到夔门。不到最后时刻,北上夔门再也休提。”

    高一功说的是实情,李来亨、党守素同声叹气,暂时只能静观其变。

    党守素:“南宁地方太小,我们得想办法再夺一些地盘。陈邦傅约我等入朝结驾,杀金堡,夺李元胤之兵。”

    高一功厌恶地道:“虽然我等以前是巨寇,却是磊落行志,怎么能做这样猪狗不如的事。”

    党守素:“那该怎么办?”

    高一功想了想,对李元胤道:“陈邦傅约我们做坏事,我们也不用对他客气。你明天带兵去浔州府,夺一夺他的兵仗钱粮,给他个警告。”

    “是,高叔。”

    党守素:“朝廷使者快到了,我们该怎么接待?”

    堵胤锡病死,忠贞营需要直接与朝廷交往了。

    高一功:“既为人臣,我当亲迎。”

    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继承自成相当一部分遗产的同时,身上也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虽然向南明称臣,可在煤山逼死崇祯的恶名始终缠绕在忠贞营身边。

    意识形态调头很艰难,向南明效忠让很多官兵难以适从,这带来严重的士气问题。忠贞营内部,包括李过在内依然使用顺军的职位封爵,实际上忠贞营长期面临旗号分裂的难题。

    李过去世,忠贞营痛失主将,可他们的政治包袱却陡然一轻。

    高一功是忠贞营投向南明的主导人,为人慨然有雅量,他决心改变李过时期与朝廷貌合神离的局面。

    高一功向永历连续上奏,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高一功建议朝廷收回财政权,以控制无法无天的军阀。忠贞营愿带头让出南宁府和左右江两道。

    奏疏中,高一功说自己起草泽,受国恩,欲自效。朝廷却使其处于南宁内地,兵之所居,岂得无扰。外忘压境之虏,内残所恃之地,并非长久之计。

    永历大为感动,派出使者征召他入朝。来使是宦官杨守明。

    高一功郊迎十里,步导行礼,态度谦恭,对中使的礼节比南明正统官军还到位。

    杨守明打开圣旨,命高一功、党守素带5000兵入卫,增援肇庆前线。

    高一功顿首再拜接旨,“臣誓死报国。”

    党守素惊了,“高公,我们无力出兵啊。”

    出兵得有钱有粮有船,忠贞营一样都没有。去广西土司征马的人尚也未回来,忠贞营有强兵,但他们这会的战斗力十分虚弱。

    高一功道:“我当亲去行在求取粮饷,你等留在南、浔间整顿兵马,等我号令。”

    军阀都怕脱离部队,如果失去掌握的部队,军阀什么都不是。

    对忠贞营来说,南明朝廷行在并不是个安全的地方。高一功没有任何顾虑,他只带亲兵一百,乘船顺流航向行在梧州。

    高一功不是军阀。他对南明也许不太看得起,但他对这个国家的忠诚不用怀疑。

    从南宁顺流而下,船速很快。高一功比李元胤早两天到梧州。

    让所有人大跌眼睛,高一功与李元胤见面后,虽未正式和解,却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