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小丑上

    第476章小丑上 (第2/3页)

方式,因此卡波特真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完美角色。他凭借这一角色几乎囊括了当年的所有演技奖,也是他生涯中在影史中位置最高的角色之一,但其实跳脱出这类角色的范畴,让他演从头到尾都很疯狂的(比如《职业特工队3》),或者是情绪偏平稳的角色(比如《总统杀局》),他的表现就相对普通了。

    很多人认识他应该是从卡波特,或者《职业特工队3》,甚至近几年的一些奥斯卡佳片里,但他电影事业真正起步,是参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一系列电影,自然包括《木兰花》、《不羁夜》等等。他是PTA的爱将,除却《血色将至》之外,PTA的每部作品里都少不了他。

    《不羁夜》中那个有同志倾向的小助理角色真正是他在影视圈突破性的角色,也算初步圈定了他之后的角色定位,此后几年,他几乎成为独立佳片的代名词,《谋杀绿脚趾》、《天才莱普利》、《几近成名》、《欲望小镇》等等,一系列独立佳片的参演终于奠定了他在圈内的地位。

    论及他的演员偶像,大抵包括了丹尼尔.戴.刘易斯,保罗纽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可以看出他在演技方面的追求,和他的演技模式(偏体验派的),其实他的很多演技表现可以用刘易斯的标签评价,是那种以对自身超级强大甚至变态的控制欲,对角色进行拟态,但他和刘易斯这一级别演员(历史上也数不出两只手)的差距在于,他的多数角色其实与他本人性格或者出身成长环境都有相似之处。

    《卡波特》绝对是他演员生涯的分水岭,此后的他,参与了更多大制作的电影,当然也在参演影片的选择上有更多的话语权。

    在演小丑前,霍夫曼酒店里闭关一个月后,悟到了这个其实并不复杂的道理:“我是小丑,我是现实世界里一个活生生的精神扭曲的人物。”

    不能说编剧在这方面没有功劳,但要让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里的癫狂和现实世界里的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就必须依托演员的天赋了。

    把握角色心理,这种玄妙理论咱们就不讨论了,说点一目了然的,首先是声音,霍夫曼在酒店闭关一个月研究出的这把声音,与他这套表演方法如此贴切。这方面跟杰克·尼克尔森一比较就特别明显:老杰克用了漫画化的夸张表演,可声音的使用方法却一如往常。

    这里说的声音,是指声线的变化,而不是梅姨和本·金斯利的那种口音变化。

    小丑的声线,如上所说,是要在虚拟世界里的癫狂和现实世界里的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他做到了。

    小丑的笑声是如此诡异、颠狂和扭曲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哦,咿,咿,啊哈,哈,呜,嘻,哈,哈。

    还有就是动作,演员不是念台词的机器。演员需要在模拟角色的心理状态后,适当地添加剧本上没有的东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