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损有余而补不足

    22 损有余而补不足 (第3/3页)

年贮藏粮食,以便灾荒之年来临时,自己一家不至于饿了肚子;这当中越是富足之家,便越懂得这个‘居安思危’的道理。所以方大人此举,也算是符合天道,原不该多做苛责。”

    那杜师爷倒也是个明白人,听到谢贻香这话,顿时醒悟过来,抚掌笑道:“妙极妙极,谢三小姐果然聪慧过人!既然连方铁衣都知道在衙门里藏些粮食,又何况是宁义城里的那些百姓?小人这便去和方铁山说,叫他立刻带着军士挨家挨户搜藏,找出各家各户藏匿起来的粮食,收敛起来统一分配,损‘有余’而补‘不足’!”

    当下杜师爷便欢天喜地离去,谢贻香则回衙门的客房歇息。往后的这两天,谢贻香便在衙门的客房里住下,独自在城中寻访画像上的那个女童和那个披着斗篷的老者。由于宁义城里已是这副光景,此番又没有衙门里的公差衙役相助,她也不敢大张旗鼓,只能在私底下悄悄查访。然而先后询问了城里的数十个百姓,却都说没有见过画像上这个女童。

    而经过这两日的寻访,谢贻香才知道这座宁义城里的情况,当真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原本的酒楼、茶馆和店铺,早已彻底荒废,就仿佛是历经过一番洗劫。再说城里的百姓,不少穷人都已状如难民,纷纷到街上讨食,若是饿得急了,什么树皮草根,皮袄毛毡,全都一股脑煮来填肚子。而稍微宽裕些的人家,也只敢在半夜里煮些东西果腹,生怕被旁人知道,尽数抢了过去。由此生出的争执和斗殴更是数不胜数,若非有军士和衙役来回巡街,只怕整座宁义城里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到后来谢贻香也开始有些绝望,也不是因为这桩“人厨案”毫无线索,还是因为眼前宁义城里的局面。她不禁心中暗道:“当日绍兴府的杨捕头等人曾劝阻于我,说天下相貌相似之人数不胜数,仅凭一幅画像便断定东阳关那一老一少正是李屠夫家失踪的女童,的确是太过草率了一些。况且那一老一少虽然和东阳关的将士说要前往宁义城探亲,但谁知道他们的话是真是假?倘若那老者当真便是此案的凶手,那么他这番话极有可能是在故布疑阵,从而将自己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