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30 当时只道是寻常

    00430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2/3页)

军的青皮汉子们,路过盈娘家的土屋相距个七八里远都直接绕路走,更甭提骚扰盈娘了。

    本以为盈娘成了寡妇机会来了,没想到又被县令大人看上了,听说这位家中有一位江东小娘的县令大人,甚至不惜休掉那位脸蛋都能掐出水的水乡女子,让寡妇盈娘来做正妻大妇,也要把小寡妇盈娘娶回家里。

    盈娘不从,县令大人又怕强行掳回家里,被盈娘夫君的袍泽一刀砍了脑袋,毕竟西凉军的跋扈和董卓的护犊子那是出了名的,只好暂时搁浅了这件事。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要按部就班的朝着注定载入地方县志的贞洁烈女发展,有些小心思的汉寿亭长叹息一声收起了自己心里那点上不了台面的蝇营狗苟,可谁知就在不久前,小寡妇盈娘拖回来一个高大威猛的汉子,好像是饿晕在路边了。

    在这个析骸以爨易子相食的生不如死世道,斗食小吏饿死的比比皆是,何况是这些没有官身的汉子,这件事很快风传了整个汉寿亭,平日里本就嫉妒盈娘的妇人们,说三道四风言风语,以至于大半个解良县都知道汉寿亭有个偷汉子的寡妇。

    加上盈娘的美貌在解良县那是出了名的,又与解良县的土皇帝县令大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一时间竟让盈娘的名气不下于那位从颍川落叶归根的老儒生。

    关西尚武之风源远流长,一直可以追溯到大秦帝国以前的周朝,文脉方面则就差的太多了,偌大一个庙堂中枢找不到一手之数的关西籍贯文臣,谁家要是出了读书种子那是堪比举孝廉的天大喜事。

    在河北、淮泗、江东、荆州甚至是蛮夷之地巴蜀,为了一个孝廉名额争的是头破血流六亲不认,而在关西则是一副让天下读书人诟病不已且羡慕斐然的画面,每年举孝廉居然凑不够人数,读书种子的金贵可见一斑。

    那位从文脉的首善之地颍川归来的老儒生,刚踏上河东郡的土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河东郡太守大人带着一大帮子官吏倒履相迎,对于只是白身的老儒生来说荣幸之至了,为了啥,还不是为了老儒生能够留在河东郡,多教出几个读书种子。

    不求冒头几个国士徐庶大才子郭嘉那样的凤毛麟角读书人,教导出一位才学与郭图相差无几的名士就成,估摸着是不太可能了,整个关西这么多年才出了一位可与稷下名士争锋的李儒,要是想再出一位,不知道要给孔圣人烧多少高香才够。

    好巧不巧的是,那名看着高大威猛实际上不过是个软脚虾没多少力气的长髯红脸汉子,偏偏怀里揣了一本比上等水浇田还金贵的书籍,这让小心思再次活络的汉寿亭长不免垂头丧气,便想着让这几名青皮汉子过来试探。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汉寿亭长包括那位解良县县令在内,以及几家豪强子弟彻底死了心。

    不知道遭到何种变故一膀子力气对不起那魁梧身材的红脸汉子,与那位老儒生促膝长谈了一夜,第二天两眼满是血丝的老儒生非得拉着红脸汉子又逗留了一上午才肯放他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