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节 出使德国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6章 节 出使德国 (第1/3页)

    一九三五年底,当蒋纬国在中国本土之外所秘密创建的龙腾集团以海啸雪崩般的气势横扫澳洲、中东、南非、美洲时;国内方面,在和他多次详谈策划后,蒋介石同意启动建设大西南作为抗战基地和大后方的计划。随着最高统帅的指令,整个华东、华北、京沪、江南等地区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中开始了举世震惊的大内迁。沿海诸省的各大重工厂在当地政府的动员下纷纷拆迁转移,银行金融机构、政府机关、高等学府、企业单位也同时开始有条不紊地向西南诸省转移。从华东至西南的长江水道上,一时间樯桅如林、船舟似云,成千上万的机船、火轮、渔船宛如蚂蚁群般密密麻麻川流不息在古老的长江和珠江上,滚滚的江涛声伴随着船工们苍劲的号子声在三峡两畔间回荡不息。古老中国全国动员起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这也是中国政、商、学、工诸方面前所未有的集体大内迁,整个地球仿佛都在中国人悲壮的“去大西南”的口号声中震颤起来。

    十二月五日,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大学(黄埔军校)也将校址从广州黄浦区迁到了重庆。

    历史的车轮仍然在滚滚开动着。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国家利益冲突越来越尖锐,战争的阴云也越来越浓密地笼罩在了神州大地上。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数千名激昂愤慨的北平爱国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等爱国口号,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国民政府原本应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拟定于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但却在这一天,上万名学生、工人、农民 、市民以及东北流亡同胞齐聚在北平天桥广场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打倒汉奸卖国贼!”“反对华北五省自治!(华北五省指的是山东、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的口号声如阵阵春雷,震天动地。杭州、武汉、长沙、福州、上海…对日本人和国府忍无可忍的中国国人积蓄已久的怒火犹如被点燃的草原般迅速蔓延着。

    荒瘠的西北陕甘宁大地上,奉蒋介石命令的西北军和东北军正在对红军展开第六次“大围剿”。阴云密布的天空中,东北军的飞机对下方的红军狂轰滥炸。怒吼声和嘹亮的冲锋号声中,衣衫褴褛、弹药奇缺的红军士兵朝着漫卷而来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发动视死如归的反击。外敌压境的中国此时仍然在你死我活的内战中苦苦挣扎着。

    愈发紧张的局势让蒋纬国的危机感日益加强。在蒋纬国的亲自拜访下,此时中国国内化工业的两大巨头集团——“南吴北范”也开始逐步从上海、华东、江南地区将各自的化工厂迁移向西南。为了防止这两家民族企业被国民党政府的四大家族给吞并掉,蒋纬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说服了这两家化工公司加盟龙腾集团,从而成为了龙腾集团在国内的第一批子公司,两家公司在四川成都合并为“中国大西南化工公司”。“南吴北范”指得分别是吴蕴初和范旭东这两位中国民国时期的民族化工业巨头,两人不但是企业家,也是此时中国难得的杰出化工专家。其中,吴蕴初是中国国产味精的发明者,其旗下拥有天厨味精厂、天原电化厂、天利合成氨及硝酸生产工厂、天盛陶瓷厂,这四个轻重化工化工企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构成了实力雄厚的“天”字号化工集团。(历史上的吴蕴初是位爱国的民族化工企业家,抗战爆发后,他积极用自己旗下的工厂为中国军队生产防毒面具,坚定不移地支持祖国抗战。解放后,周总理亲自邀请他振兴新中国的化工业,并称他是“中国的味精大王”。)吴蕴初人称“南吴”,而“北范”则是同一时代的另一位著名民族企业家、化工学家范旭东,其旗下拥有久大、永利、永裕等大型化工厂,实力同样雄厚。和吴蕴初先生一样,范旭东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族企业家。一九四五年,范先生去世之际,正在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毛主席挥毫为他写下“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范先生和他最得力的助手侯德榜先生(也是此时中国最著名的化工学家,发明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一起研制出了“联合制碱法”,打破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制碱业封锁,为中国的化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这两大民族企业和这三位中国此时最杰出、最著名的化工专家也都成为了龙腾集团的一员。蒋纬国十分清楚,化工业的壮大对于中国工业发展以及接下来的对日作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比如在战场上,日军就经常对中国军队使用毒气武器,这就需要中国也具有强大的化工业实行对抗。

    一九三六年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以后的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吴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此时中国众多的知名高等学府也在政府动员下纷纷将校址陆续迁移向大西南。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合并为“中国西南联合大学”,此时已经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蒋纬国随即大笔一挥,从旗下龙腾集团内拨款三百万法币用以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事务。西南大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传奇,历史上的西南大学前后有朱自清、闻一多、钱钟书、朱光潜、华罗庚、王力等300多名众多中国泰山北斗级学术大师任教。在这里,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西南大学竟诞生了中央研究院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工程院院士12人、两弹一星元勋8人,以及大批以后中国的政、科、文等领域的领军人物。抗战时期,还有大量的西南大学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中国滇缅远征军、中国空军飞虎队飞行员,为捍卫祖国而浴血奋战。

    此时的中国共拥有高等院校一百零八所,其中大学42所、专科学校30所,大部分都集中在华中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蒋纬国深知此时在这些大学里任教的都是中国精英级的文艺、科学大师(绝不同于21世纪中国那些不学无术、沽名钓誉的所谓“砖家”和“叫兽”),而在大学里读书的则都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因此他决心不顾一切地挽救此时的中国文化国脉。在手持“尚方宝剑”的蒋纬国的亲自一手安排下,北方平津地区高校全部南下,经郑州、武汉中转,再前往西南;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高校主要向西、向北入粤西北和闽西北进入西南;淞沪、南京、苏杭等华东高校则沿着长江西进、一路进川;蒋纬国的目标就是要把全部的中国高校都一个不漏转移撤离到西南。为此,他再次大手笔地提供了一百五十万法币作为那些高校师生的车船费,而全部工作争取在一九三七年六月之前完成。

    高等学院的迁移和重建工作,蒋纬国十分放心地把它交给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上将去负责。刘上将虽然在历史上是个褒贬不一的军阀人物,但是他在重视教育这方面上无论是国共两党都对他称赞有加、有口皆碑的。在他治理管辖的西康省内,刘上将曾严厉地下了一道死命令:“如果县政府的房子比县内学校好,县长当场枪决!”因此在西康省内,人们经常看到当地学校宽敞明亮,学生衣装整齐,令人耳目一新,但县政府大楼却是破破烂烂、四面漏风。

    此时身价已经过亿(单位:美元)的蒋纬国开始大肆挥金如土起来。秉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花钱信念,由他斥巨资新建的中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重庆联合大学(渝联大)、中国四川联合大学(川联大)、中国云南联合大学(滇联大)、中国贵州联合大学(黔联大)、中国西康联合大学(康联大)、中国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国立文艺大学、中国国立工业大学、中国国立农业大学等十多所后来在抗战时期里的中国最高学府犹如一串璀璨晨星散布在了西南大地上。

    如此众多的高等学府以及数以万计的科研、文艺大师和莘莘学子如此高密度地云集在了大西南,无疑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升华和中国学术的整体发展。为了确保中国的科研文艺事业能够在战争期间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蒋纬国又向蒋介石建议成立“中国国家科学院”,下辖自然科学院和社会科学院,总院址设在四季如春的昆明,然后再在重庆、成都、贵阳、康定(西康省首府)四地设立分院。由于这个建议确实很好,而且蒋纬国承诺由自己负责操办和全部的花销,因此一个子也不用掏的蒋介石自然十分爽快地答应了。由此,大西南的众多著名高等学院校以及国家科学院也顺利地被蒋纬国所一手掌握。

    为中国科研文艺发展而忙得焦头烂额的蒋纬国很快马不停蹄地又开始筹备创建国家科学院的事宜。在他的计划中,远在美国加州的“硅谷”是用来安顿海外的各国人才,而位于大西南的“国家科学院”则用来安置和收容国内的各领域精英领军人物,确保中国的精英们能够在最好的环境下也能进行科研工作和文艺创作,以推动中国的科学和文艺事业的发展。

    从一九三六年初开始,大西南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热闹中。进入西南诸省的每一个车站、每一个码头都人山人海地聚集了大量来自东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