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文气九转

    第七十五章 文气九转 (第2/3页)

面前必定是伟大光辉的,但在李白看来,他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并且有些小肚鸡肠,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毕竟他们只有在亲密的人面前,才会有如此表现。

    神明食气而不死,超越轮常诸天之上,那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即便是所谓的圣人,也都有自己的情绪。

    李白倒是很喜欢纯阳这种气氛,好似没有阶级。

    他走上前去,拍了拍兰浩的肩膀。十分严肃的说道:“兰浩师弟,你自求多福吧。”

    而后大笑着离开了厨房,兰浩则露出一个难看的笑容。他突然有种被师兄坑了的感觉,但作为一个憨厚的老实人,他只能承受。

    若是让他如同自家师傅一般坑队友,兰浩做不出来。

    进食完毕之后,李白回到自己的屋子,他一天的时间都已经计划好,若是没有意外,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而来。

    虽说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他自己觉得这个自后世带来的习惯很好,能够让他清楚的知晓自己一个时段该做什么事情。

    每天早晨完成修炼之后,便是开始儒修,锤炼文气。儒修一途,若是才思敏捷,修为进境必然极快,但他们锤炼文气的方式很简单,方式也极为单一。

    文气的增长对于才思敏捷之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但修道一途,并不是单纯的积累,所谓的量变引起质变根本不可能实现。

    即便是号称这个时代修为进境最快的儒修一道,也不可能实现。修炼文气到达一定地步之后,也就是一个瓶颈桎梏之后,也要将其锤炼的更加凝炼,才能有突破的可能。

    一般的儒道修士,只能凭靠常年累月摄入知识,沉淀,还有练习书法来达到这个目的。

    当然,大唐的科举制度是儒道修士突破境界桎梏的一个捷径,儒道科举分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还有最终的殿试。

    而大唐这五轮考试则对应着儒道修士的四大境界,童生,秀才,举人,贡生。

    至于最后的殿试,则只是为了决出进士之间的排名而已,当然殿试的前三,也就是中土九州赫赫有名的状元,榜眼,还有探花,皇室还有儒道各大圣人世家,联合给予他们三个机会,进入书山文海之中,寻求突破的机缘。

    而科举的前面的四轮科举,只要通过便会得到各地的圣庙灌顶,突破原有的桎梏。

    圣庙灌顶没有丝毫的隐患,因此科举制度乃是儒道修士的踏天之举,无论门阀贵族还是寒门子弟都在争抢这几个名额,相当于一个萝卜一个坑。

    大唐的科举制度相较于李白熟识的那个历史更加的死板,三年一次,每一个阶段的名额都是稳定的,无论发生任何情况都不会改变,也没有所谓的恩科。

    一县之地,一届科举,无论报考人数多寡,或是地域差异,录四十九人,暗合天道之求。

    不要以为四十九就很多,大唐九州纵横亿万里,即便是是一县之地,治下地域方圆千里,镇百里,即便是最为偏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