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两个重要人物——马忠、刘巴

    第6章 两个重要人物——马忠、刘巴 (第2/2页)

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

    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有个定义,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这是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但是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由此推断,三顾草庐有没有发生,是怎么发生的尚需仔细考证。本文就是参考了以上观点,做了一些改动。如果不合乎你的口味请见谅。文章来源《易中天品三国》。

    ——————————————————————分割线————————————————————————————————

    通知各位,从今天起更新恢复正常,每天最少两更,每周五、六、日三更,月末视情况爆发,总之一句话,每月更新字数十五万以上,月80章,请大家放心包月。如想催更,参看催更规则多谢各位合作!四关谢了[www.kan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