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大国崛起(六十三)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六百六十三章:大国崛起(六十三) (第1/3页)

    在部落林立、语言繁杂的黑非洲,语言总数超过800种,出现一种,能够让各部族有兴趣学习的“通用语”,非常的重要。

    在欧洲殖民者将英语、法语等语言,输入黑非洲之前,通过北非/阿拉伯半岛绿教商人的商业活动,渗透融合而成的豪萨语、斯瓦希里语,是黑非洲最主要的通用语。

    二者后世的使用人口,都超过5000万。

    其中,源起于尼日利亚豪萨城邦的“豪萨语”,是绿教文化在西非渗透的结果。

    斯瓦希里语,则是绿教商人们在东非数百年影响的见证。

    斯瓦希里一词的原意,是阿拉伯语中“海岸”,其本意显然带有明显的海洋属性。

    实际上,“斯瓦希里”一词的地缘内涵,与“僧祇”并无二致。

    只不过,一个是源自自阿拉伯语,突出了地理属性;一个源自波斯语,突出了人文属性罢了。

    基于阿拉伯人在东非贸易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斯瓦希里一词后世的地缘地位。

    用斯瓦希里城邦文化,取代带有波斯印记的僧祇城邦文化,来代指东非海岸,这条绿教文明延伸带,会更容易让人理解。

    从地缘渗透力角度来看,绿教文明在西非商业、文化扩张要更为全面,即使在欧洲人,已经控制了所有海岸线的情况下。

    阿拉伯/柏柏尔人依然能够,全方位的跨越撒哈拉沙漠,与中西非地区进行贸易。

    相比之下,在东非沿岸布点斯瓦希里商人,扩张路径就要线性的多。

    这一点在豪萨语与斯瓦希里语的属性上,也可以看出来。

    同为基于商业活动,而形成的通用语,豪萨语被归类与阿拉伯语、柏柏尔语同系的“闪-含语系”。

    而斯瓦希里语本质上,则属于黑非洲原生的“班图语系”。

    后者与阿拉伯语的关系,更多是通过,其吸收的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并在19世纪以前,采用阿拉伯字母进行拼写。

    这一点就像C鲜语中有许多汉语词,并曾经长期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