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十六章:殖民战争(十七)

    第七百零十六章:殖民战争(十七) (第2/3页)

  在孟人衰弱,泰缅两族,分别在他念他翁山脉两侧崛起之后,两族的博弈,也延伸到了比劳山脉这个突出部上。

    总得来说,基于地理方面的原因,比劳山脉之西的德林依达海岸,大多数时候,

    都还是处在M甸政权的控制之下,泰人则牢牢的控制着山脉东麓的岸线。

    理解这点并不难,毕竟,德林依达海岸与伊洛瓦底河平原海、陆相连,M甸政权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海路来施加控制力。

    同样的道理,泰人以及之前,称霸T国湾的高棉帝国,在控制比劳山脉东侧,也有绝对的优势。

    比劳山脉的存在,完全的解决了泰、缅两国的平衡问题。

    不过,比劳山脉并非是中南半岛,这个突出部的全部。

    在条狭长陆地带的的最南端,马来人依靠大汉山脉,及M六甲海峡所带来的双重优势,抵御着来自大陆方向的侵袭。

    到底是由谁,缅人还是泰人,来具体展现大陆威胁呢?这还是需要从基本的地理结构着手。

    需要先厘清的一点是,尽管东西纵深最窄的克拉地峡,看起来似乎更应该,充当中南半岛M族,

    与马来M族的地缘分割线,但事实上地缘分割这件事,从来不是简单的几何画线问题。

    山脉、河流的走向,才是决定性要素。

    整个比劳山脉-马来半岛地区的轮廓,很像一条中间,自然弯曲踏向马六甲海峡的马腿。

    位于克拉地峡之南的马腿关节部,才是真正的枢纽点。

    在地形图上,这个轮廓呈现为平行四边形的关节部位,地理边界是由两段山体,及两段海岸线所标定的。

    其中,两段山体包括有:

    北部与比劳山脉相接的“普吉山”、南部与大汉山脉相邻的“銮山”,均为南北走向,长约280公里左右。

    两段海岸线则分别与,东北方向的太平洋(M谷湾)、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安达曼海)相接。

    銮山与普吉山之间的这片土地,整体呈现为南高北低的冲积平原状态。

    按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