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十章:神赐之地(二十三)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七百零五十章:神赐之地(二十三) (第1/3页)

    这片整个安第斯山脉上,最大的平原,核心区是被“乌尤尼盐泽”所覆盖。

    对于后世的旅游者和摄影师来说,这片面积空旷、盐层表面,覆盖着浅水的盐泽,是美到让人窒息的“天空之镜”。

    然而,除了有机会,为安第斯人提供食盐以外,盐泽及其周边地区,并没有开垦的价值。

    缺乏适宜的大平原,使得安第斯先民们,只得把种植作物、聚落人口的希望,放在那些小型河谷中。

    问题在于,那些分散的小型居住点,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是极其有限的,即使,它们加起来的人口总量很大。

    从这个角度说,后世天朝热衷于城市化,及制造特大城市,战略方向上并没有问题。

    在粮食整体供应不足的光合文明时代,除了少部分贸易极其发达城市,

    大部分城市必须依托周边足够的耕地,才有机会壮大自己的人口规模。

    创造性的发明出了,“水上农田”模式的阿兹特克人,得以营造出了人口数量,达到30万的中心城市。

    同样生活在山谷之中的安第斯人,并没有这样做,而选择了一个“三维”的方式,来扩张耕地面积。

    之所以说这个方法是“三维”思路,是因为印加人,并没有把视线局限在,河谷平原及湖泊上,

    而是选择了两侧山地要土地,具体来说就是营造“梯田”。

    最初见到印加人梯田的欧洲人,无不为这种创造性感到惊讶。

    这主要是因为,在不缺乏冲积平原,甚至本身就是以“大而平坦”而著称的欧洲,并没有发展梯田技术的紧迫性。

    相比之下,在天朝南方的丘陵地带,梯田技术的产生就自然的多了。

    印加人之所以能够,在诸多安第斯部族中脱颖而出,与他们率先掌握,最起码是规模化使用的梯田技术有关。

    印加人会用石头,在河谷两侧陡峭的山坡上,阶梯式的垒出一道道石墙。

    这些高达2-5米的石墙与山坡之间,先会填充进碎石和泥土,然后再铺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