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开窍不开窍

    第十八章 开窍不开窍 (第2/3页)

扭头对杜月笙道:“这也是咱们鸿源盛的一位老人,跟了我将近十年了,你叫他陈三叔就行了。月笙,陈三叔谨慎细致,这种品性正是你所欠缺的,你日后要跟陈三叔多学学。”,杜月笙慌忙对陈三行了见面礼,陈三满脸含笑的谦虚了几句。

    在刘海生的示意之下,陈三从腰中掏出一把大钥匙,将那扇包着钢皮的厚重的库门捅开了。接着一阵彻骨的凉意冲到杜月笙身上,让杜月笙忍不住精神一振。

    陈三在门内伸手按动开关,仓库里面顿时亮起了灯。刘海生缓缓的道:“嘿,洋人的电灯就是好用。月笙,瞧着没有?咱们这诺大的一间仓库,乃是专门聘请洋人设计建造。包括这发电机,还有造冷气的那个,嗯,叫制冷机,都是从洋人那里专门购买,请洋人负责维修保养的。整个上海果品行里面,能有这手笔的,唯有咱们鸿源盛一家!”

    杜月笙完全赞同刘海生的说法,这的确是极大的手笔。杜月笙看一看墙壁上黄澄澄的聚氨酯发泡剂,再看着眼前角铁焊就的货架,不得不为之感慨。那一排挨一排的货架,都焊到将近三米的高度。上面摆满了各色干鲜果品。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琳琅满目,果味混合着制冷机的气味冲到鼻子里,一切都昭示着鸿源盛的雄厚实力。

    刘海生伸手摸一摸身边的一麻袋货物,开口问陈三:“今年的栗子存下了多少了?”,陈三回答道:“河北的七十吨,山东的八十吨,福建的四十吨,预计三天之内还有陆陆续续的一百五十吨到货。按照您的嘱咐,今年没敢多要,只要了这么些。”

    刘海生点一点头:“世道越来越乱,生意场一日三变。咱们宁可少挣一点,也别囤积下太多,年后不好转手。”,陈三迟疑的道:“这么一点,恐怕根本撑不到腊月。”,刘海生点一点头:“我心中有数,别的干果呢?”

    陈三点一点头:“核桃还没到大量收购的季节,不过咱们的三路人马已经在山西,山东还有云南蹲点等候了。收葡萄干的马队估计刚刚走到新疆,今年新疆马队照例是最大的一支,因为他们还负责收购新疆的核桃。这两样是往年销售的主力产品,按照您的吩咐,每一种各收一千五百吨。”

    刘海生点一点头:“这两样放得住,年前年后一样卖。多收点是可以的。”,陈三苦笑道:“这已经是少收了,山楂和柿饼,因为您还没定下量,所以还没去收。”

    刘海生嗯了一声:“不急,这两样还没到大量上市的时候。鲜果呢?”,陈三躬身道:“往南方采购鲜果的马队明天才走,咱们的鲜果还是按照老规矩,跟当地的大商家谈妥,少收多跑。今年郭飞这小子可愁坏了,海南的香蕉历来是最难运输的。今年海面上又乱,不能走海路只能走河路。”

    刘海生点一点头:“难为他了,谁叫咱们是生意人呢,这是没办法的事情。”,接着刘海生一边详细的询问最近的货物进出量,一边带着杜月笙慢慢在仓库里面转。杜月笙越听两人的对话越是震惊,他实在想不到,鸿源盛为什么要备下这么多的货物。鸿源盛一天有多少去买东西的,他可是知道。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