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 (第3/3页)

:一为理性版,一为感性版。

    已故哲学家菲利帕·弗特最先提出了下面这个道德难题:

    一辆火车沿着轨道飞驰,在它将要经过的路线上,有5个人被困在轨道上无法逃脱。幸好你可以扳动铁轨,让火车驶入另一条支线,从而避开这5个人,然而这样做要付出的代价是:另一个人被困在这条支线上,他将死于非命。

    在这样一种场合,大多数人不费什么事就能决定该怎么做,虽然扳动铁轨带来的结果算不上好,但这个实用主义的选择牺牲了一个人却保全了5个人,也算是下签中的上上签了。

    现在来看看下面这个稍加改头换面的道德两难问题:

    同样是一辆失控的火车沿轨道飞驰而来,同样是5个人困在铁路上命悬一线,但这次,你处在轨道上方的人行天桥上,身前有一位体形魁伟的陌生人,挽救那5个人的唯一办法是把陌生人推下去,他掉下去后必死无疑,但他庞大的身躯可以挡住火车,从而让那5个人逃过一劫。

    虽然这个例子中的生死账算起来与案例一完全相同,都是牺牲1条命挽救5条命,但这次抉择我们更谨慎紧张,原因何在?

    答案与大脑中的不同区域有关,案例一属于所谓“与个人感情无关”的道德两难问题,它涉及的是大脑、前额叶及后顶叶皮质,特别是前侧扣带回皮质、颞极和颞上沟中那些主要与冷静客观体验有关的部位,也就是与推理和理性思维有关的部位。

    而案例二则属于所谓“与个人感情有关”的道德两难问题,它猛烈冲击大脑的情感中心大门——杏仁核,在这个部位掀起轩然大波。

    同绝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精神变态者遇到案例一的道德两难问题时,都相当干脆利落,然而,重点在于,对待案例二的问题,精神变态者与普通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会泰然自若地把那个胖子扔下桥去,连眼睛也不眨一下。

    这一行为上的差异也在大脑中相当清晰地反映出来,当面临与个人感情无关的道德两难时,精神变态者与正常人的神经元激活模式基本上是吻合的,然而,一旦涉及个人感情的两难困境,二者的反应就大相径庭了。

    想象一下,我把你推入核磁共振成像仪,然后向你提这两个道德难题,当问题从与个人感情无关转向与个人感情有关的那一刻,我会看到你的杏仁核及相关的大脑回路亮起来,就像赌博机上那些闪烁的灯一样,我会看到感情起作用了。

    然而对于精神变态者,我只会看到一片黑暗,仿佛空荡荡的神经元赌场大门紧闭,已被废弃,当道德两难问题的性质从与个人感情无关转向与个人感情有关时,精神变态者完全不为所动,心中不会掀起一丝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