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玲珑塔之二十七

    第八章:玲珑塔之二十七 (第3/3页)

观察片刻,这才谨慎开口道:“此地后有靠、侧有障、前有屏、近有水,是处吉壤啊!”

    师叔点头,夸道:“这样的格局在堪舆学中,有个特殊称谓是‘怀孙抱子’。史学家金毓黼在《东北通史》中记载:‘北镇城西北行十里入山,由此渐高,攀跻而登,十里至琉璃寺,其上则群峰环抱,中现一谷,面东而开,呈掩抱六重之势,即东丹王之墓也。’如果我猜错没有错的话,我们身后这个封土堆应该就是耶律倍的陵寢之地。不但是汉民族讲究风水之学,契丹民族也非常注意墓葬的地理环境与位置。选择阴宅也要择地山阴,背山面水、景色佳美的好地方。契丹文明考古发现:辽墓都是埋葬在背靠山岭,左右有小山脊为屏障,前临溪涧、远对山峦的半山腰间。根据辽墓的这些特点,业内高人总结道——先望山尖子,再察山湾子,三找土台子,四看石圈子。”

    我喃喃重复着师叔讲的口诀,心中默记。等确认记牢无误后,这才叹息道:“真没有想到,堪舆风水中居然有这么多的学问在其中!”

    “小龙,你还是读书太少。你不知道——怎么样寻找契丹人的墓葬,早在一千年前就有人深谙其中奥妙了。宋代有个大科学家叫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写道‘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

    “不但是理学家朱熹,就连科学家沈括都是风水大师啊?宋人真了不起!”

    “风水本来就是科学,那种只知道扛着洛阳铲乱打孔的全是些不读书的笨蛋。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其无有道耶?夫安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师叔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目光炯炯的向我望来。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道者,天下未之有也!”我脱口而出,道。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益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师叔一声浩叹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我感慨道。

    师叔听了没有作声,眺望远方沉思片刻,突然又奋力向上爬去。爬了几十米后,站在上面挥手喊我。

    难道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我顾不得脚踝的伤痛,手足并用攀了上去。原来师叔站的地方是一道山梁,山梁的这边是我们的来路,另一边顺山势而下有一条长几百米的石道,那些乱石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看的出此前人工雕琢的痕迹。

    “那会是什么?”我纳闷的问师叔。

    “瞧形制,那应该是一条通往这里的御道,供历代辽帝来此祭祖行走的。上面应该还有一层条石,只是人为破坏,不知去向了。”

    “史料记载辽世宗皇帝死后,穆宗把他葬于显州西山。应该就是那里了。”师叔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大封土堆道。

    “这样啊?师叔,按照左昭右穆的宗法制度,如果那里是世宗的陵,这边我们途经的那个果园岂不是景宗皇帝陵了?说是帝陵,怎么没有一点地上建筑的影子?”我指着来时的道路向师叔请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