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雉河集英雄聚义,张洛行高擎义旗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第一回 雉河集英雄聚义,张洛行高擎义旗 (第1/3页)

    满纸悲愤写不尽,一腔怒焰胸中燃;

    终生不眠道不完,自古神州多苦难。

    分封世袭多弊端,兴盛衰败频轮番;

    古木参天叶茂盛,贪腐蛀蚀国难安。

    话说中国历史,较远的从夏、商、周开始,较近的直至元、明、清止,无论是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还是汉代以后的世袭制,当权者都是想使自己的统治维持长久,永居自己在中国的霸主地位,继子荫孙,代代相传,直到永远。可是后来的承继者,或骄奢淫逸,生活糜烂;或胸无大志,只知挥霍享受,不思奉献和进取,金迷纸醉,腐化堕落,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乎民怨沸腾,人心向背,犹如等待爆发的火山,一朝冲破地壳,炽热的岩浆便喷涌而出,把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老儿,烤焦烧死!稍稍懂得中国历史的人,便不难背诵出从夏、商、周以来,社会兴衰更替的悲惨经历。夏朝的禹创立夏朝,传至帝履癸(即夏桀王),历经九百余年;商汤王创立商朝(也叫作殷朝),传至帝辛(即商纣王),历经五百余年;周武王姬发打败殷朝,灭掉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历经三百二十九年,最后也毁在了周幽王宫渥手中。这些朝代自兴盛到衰亡,其原因可谓多矣,但归咎到一点,不外乎“”二字。此后自春秋一直到清朝,其灭亡的原因也逃不出这“”二字的规律。因此著者论曰,切莫小视这“”二字,它就像瘟疫一般,倘若染疾于身,无论你是高官也好,胥吏也罢,即使是平头百姓,一旦病魔缠身,它也会敲骨吸髓,将你吸干榨尽,使人不得善终。

    咱们这部书说得是清朝末年的故事。据说清太祖**哈赤早有推翻朱明,而取而代之的“雄心”,只是在与明将袁崇焕作战时,被巨炮击中而不幸中弹殒命,其推翻明朝的重任,就落在了其四贝勒皇太极的肩上,最后借用了李自成的力量,在汉奸吴三桂的引领下,一举攻入了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建立了清王朝,从第一代皇帝清世祖福临(即顺治)到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即宣统),传位十帝,历经二百六十七年,传到慈溪、光绪之时,亦是步履蹒跚,大厦将倾了。最后苟延残喘到儿皇帝溥仪,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便也“寿终正寝”了。

    话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士民相聚,有的拜幅,有的拜捻,如雨后春笋,日益壮大,在淮、徐之间,有一聚而为捻者,捻纸染指,因而谓之为“捻”,继而发展成军,名曰“捻军”。但若究其根源,无人可详知。咸丰元年(即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揭竿起义,名曰“太平天国”,众皆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公然向清廷宣战。各地反清浪潮也犹如烈火炽燃,农民纷纷起而响应,须臾之间,在淮河两岸,中原大地,就像火山喷发一般,使清廷疲于应付,不可终日;地方官吏如热锅上的蚂蚁,感到自己的末日就要来临,陷入极度焦虑、寝食难安的境地。中国自古就有时势造英雄之说,在淮河北岸的大地上、涡河东岸雉河集十二里处,有一个不算太大的村庄——张老家,竟酝生出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英雄,他的名字就叫张洛行!

    张洛行出生在一户家境殷实的农民之家,父亲名曰张慰祖,共有兄弟四人,长曰问行,早年夭逝;次曰敏行,后随洛行从捻,由于张敏行英勇善战,人送绰号“张闯王”;张洛行排行老三。还有一个老四,比张洛行年小十多岁,名曰张易。据民间传说,张洛行母亲在妊娠期间,家中数次发现蛇异,时常发现鸡、鸭、猫、狗、猪等小动物被蛇吞噬的奇异现象。忽有一日,风雨交加,天气晦暝,宅院内一棵二人环抱的空心大柳树,被雷电劈作两半,一条大蛇遭雷击而毙命,恰在此时,张洛行呱呱坠地,产房内有一种奇异的硫磺气香味;洛行母亲迷信,以为这是吉祥之兆,因此给张洛行取乳名曰“香儿”。香儿既长大成人,善谋好勇,四乡少年皆喜欢依附在他的周围,尊之为小头领,路见不平之事,便一涌向前,群力相助,因此深受乡人拥戴,张洛行一时名声大噪。

    张洛行成年之后,性刚胆烈,乐于行德积善,路遇不平,总是挺身而出,出手相助,因此成为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像再世的秦叔宝一样的人物。后因家道中落,只好靠贩卖私盐勉强度日。适值太平天国揭竿而起,各地反清义士纷纷起而响应,众青年相聚于张洛行周围,摩拳擦掌,义愤填膺,表示对官府的不满,众人对张洛行说:“现在的朝廷,像秋后熟透的烂柿子,已是无药可救,于其听之任之,成为清廷的殉葬品,相伴而终,我等不如学洪秀全的样子,举起造反大旗,也反了吧!”张洛行对众人说:“造反是要被砍头的,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事。再说一旦打出反清旗帜,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撇家抛业,家中老幼怎么办,我等向何处去,许多问题都得考虑周全,不可盲目行事。”众人齐声说:“张大哥,我等一切听从你的指挥,你说怎么办俺就怎么办!”

    原来,在清朝咸丰五年(即1855年)以前,涡阳并未设立县治,属亳州蒙城县管辖。由于地幅宽广,圩寨众多,为防土匪,各村皆挖土筑墙,统称为“圩”,有的圩主权利过大,往往倚势抗官,他们党羽众多,凭势横行乡里,寻仇焚杀,挑衅斗殴,以至酿成巨患。朝廷命官认为,皆因官府鞭长莫及,疏于管理,方至于此。最初提出设立涡阳县治的人,是清军都统富明阿。富明阿向朝廷奏言:皖北地区圩寨众多,练总权力过大,他们常倚势与官府对抗,日积月累,徒党人多势横,寻仇焚杀,如苗沛霖之酿成巨患。宜扫平各圩,使其无负固之所,削除练总权力,使团练不敢抗官。后经唐训方与曾国藩再次上奏:“前抚臣仿坚壁清野法,使民筑土为圩,修兵器以自卫。既而甃(zhou)砖石,增雉堞,限重濠,坚如城郭,各立圩主,抗钱粮,擅生杀,州县官禁令不行。今宜平毁圩砦,革圩主名目,不得敛费抽丁,设局谳(yan)事,事权一归有司。至皖北地方辽阔,应添设重镇及改移增置州县,……於是设涡阳县及龙山营”之议始于此。此其为题外之话,就不必多说。

    于是,张洛行聚众于雉河集山西会馆,祭旗起事。这山西会馆是个什么去处?原来是早年由山西商贾集资修建,位于县城西北隅,面北向南,整体为砖木结构,建筑庞大,气势非凡,门楣上方有石刻“山西会馆”四字,笔法遒劲,刚劲有力,彰显出淮北人的豪爽气魄。到达山西会馆的人,来自四面八方,都是各地反清义士,大家齐聚一堂,商讨成立军队和领导人员的分布等事宜。经过三天讨论,业已确定下来。会议确定以五色旗为军队的号令标志,军队即命名为“捻军”,旗分红、黄、蓝、白、黑五色,五色旗下又有镶边五旗,以资曲分,并有利于领导。

    捻军各旗及旗主如下:

    张洛行领黄旗,为黄旗总旗主,所统领之军队暂住张家集,辖员有张敏行、张宗禹、张清、张五孩、张宗道、张宗先、张广、张营;皆系张氏家族之人。

    姜台凌、程大道领白旗,为白旗总目,所统之军队暂住江老家,辖员有孙葵心等;

    龚德,亦名龚德树,别号龚瞎子,领白旗镶边旗,为白旗镶边旗旗主,并兼捻军军师之职,所统军队暂住宫记寺;

    韩奇峰、刘金鼎、刘天福领蓝旗,各为蓝旗总目,活动地区暂在蒙城、草寺村、顺河集等处,所领刘天祥等;

    王万一领黑旗,为黑旗总目,暂住龙山集及河南商丘等处,所领宋喜元等;

    葛春,领蓝旗黑边旗;杨瑞英领蓝旗白边旗;王大伟领红旗蓝边旗;邹焕林领红旗红边旗;周名甲领红旗黑边旗;侯士伟领红旗黄边旗;盛见如领白旗蓝边旗;

    张慎徳、张慎聪、张振江亦领黄旗,军驻曹市集、张单楼;

    罗克有领黑旗,为黑旗总目,辖员有张朝捷、苏添福、赵浩然、李家英、杨兴泰等人,军驻大罗家、永城、张家桥等处;

    赵凤珠领红旗,为红旗总目;李鹤岭,外号三老鹤,领红旗白边旗,军驻牛坑李庄;周怀林,别号周万,领红旗黄边旗,军驻周家楼;田延,领红旗黑边旗,军驻永城;

    李允,外号大肚子,领蓝旗,为蓝旗总目,军驻蒙城,辖员有刘天台等;雷彦,领小花旗,军驻亳州;李廷彦,领大花旗,军驻亳州;王冠三,领黑旗,军驻商丘;张龙,领蓝旗黑边旗;葛树彬,领白旗蓝边旗;王怀义,领白旗黑边旗;邓作仁,领黑旗红边旗;李如梅,领黑旗白边旗;相玉山,领黄旗红边旗;尹自兴,领黄旗白边旗。(本章节由网网友上传 )

    会盟甫定,正在各旗主刚要离开会盟之地时,忽有探子来报:“诸位旗主,大事不好了,大家赶快离开此地吧!由蒙城官府走狗李南华通风报信,胜保带领五百清兵正向涡阳飞奔而来,慢了就走不脱了!”张洛行立即吩咐:“大家不要惊慌,时间还来得及,各旗主按次序离开涡阳,集合自己的队伍,听从统一调动,选择有利时机,给胜保老贼点颜色看看!”于是,各旗主有秩序地撤出涡阳县雉河集,匆匆赶往自己的驻地去了。

    胜保是怎么得到会盟的信息的呢?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个几百人聚会的大行动,必然会引起某些人的注意。

    真是无巧不成书。在蒙城城东有一个村庄叫做李圩子,村中有一家李姓大户,户主名曰李南华。提起这李南华,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依仗家中富庶,又有官府给他撑腰,是一个为富不仁的大财主,他充当官府的鹰犬,勾结贪官污吏,欺压良善,穷苦百姓人人都将他恨之入骨。他的一家亲戚就在雉河集街上,就在各首领会盟的第一天,李南华正巧有事到他的亲戚家,路过山西会馆门前时,见有不少人出出进进,凭他鹰犬般的嗅觉,他隐隐嗅出一丝不祥的气味,他到达亲戚家中,有意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儿童,又如此这般地叮嘱一番,叫这个孩子混入山西会馆,帮他探听消息。因为会场也有一定戒备,生人也是很难混入的,只有孩子是最好人选。盟主们都忙着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