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天外飞来的一座丰碑

    第767章 天外飞来的一座丰碑 (第2/3页)

   比如初始排片率中,某部电影上座率达不到最低要求,院线有权降低排片率。

    自然地,上座率高,院线也不会跟钱过不去,不会死活不调高排片率、增加银幕块。

    黄金院线是陈子昂和关妮儿、宁晓佳合伙开辟的院线,给《我不是大英雄》的排片率是最优等的,达到20%。

    只是黄金院线还算是比较新的一条院线,它在一线城市开设的影院还好点,至少有三家以上。

    但在二线城市,有的地方甚至一家都还没有。

    如此一来,《我不是大英雄》口碑炸裂,观众抱着强烈的期待和好奇心,开始挤进影院观看的时候,发现一时买不到当下的票,甚至明后天的票都没好位置了。

    江一郎熬到晚上,等待影院加场,才淘到一个座位,虽然是在角落里,但他也知足了。

    电影还没开始,他看着陆陆续续进来,挤满影院的观众,暗暗惊叹。

    什么叫口碑炸裂,这就是啊。

    口碑一炸裂,谁也挡不住民众的热情。

    网上的评分实在太高了。

    有的地方平均分达到9.7。

    即便是以挑剔著称的一些评分网,也达到了9.2以上。

    要知道,在一些评分网上,评分能达到9.0的,凤毛麟角,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

    有的地方,9.5分的,一部都没有,《我不是大英雄》是第一部上榜的电影。

    题材,演技,电影呈现方式,都太出色了。

    电影开场,江一郎很快看到陈子昂的演技。

    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整个一吊丝中年男士的模样。

    认识陈子昂的观众,很多差点认不出那是陈子昂。

    江一郎也是吃了一惊,他看过陈子昂的电视作品。

    令狐冲和萧峰的性格反差很大,没想到这个程勇角色,反差更大。

    “这也能演?”江一郎有些不敢相信,至少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他无论如何也胜任不了这个角色。

    接着看下去,江一郎很快进入故事中,时不时跟观众一样忍俊不禁。

    当看到抱着满脸是血,奄奄一息的黄毛奔进医院,由于体力不支倒地,绝望中怒吼的曹斌,江一郎和观众一样,悲从中来。

    当看到程勇随后赶来,得知黄毛不治的时候,含泪朝曹斌咆哮质问“他只是想活下去,他有什么罪”的时候,江一郎和观众一样泪崩。

    “他有什么罪?”

    “他只是想活下去。”

    这两句话扎进观众的心,一个个泪如雨下。

    是啊,他有什么罪?

    这种贴近现实的故事,最容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走出影院,江一郎眼睛还是红的。

    想看笑话,结果他确实笑了,但也哭了。

    “怪不得啊,遗址上留下了那么一首诗。”江一郎身影没入黑暗,消失在夜幕中。

    幽州台遗址历经一年考古,再历经三年,现在平地拔起一栋古色古香的燕台楼。

    而此时,杜雁翎和李秋婷等人继续开启全国宣传之旅。

    伯玉制作积攒的人脉,对伯玉影视帮助非常大。

    全国收视率好的节目,杜雁翎他们基本上是想上就上。

    某一档节目上,主持人询问李秋婷。

    “《我不是大英雄》现在口碑好到爆炸,我们都知道秋婷这次突破自我,饰演了一个以前没尝试过的角色。秋婷当初为什么选择决定参演这部电影的呢?”主持人微笑着看坐一旁的李秋婷。

    李秋婷毫不犹豫说道:“陈导演拍的东西有很多细节。我很早就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尤其选拍这种现实主义题材,我觉得非常契合他,是他的擅长。而我也很喜欢这类型电影。”

    主持人笑着点头:“嗯,只有用准确的细节才能真正触动人,让人觉得有真实感。陈导做的实在最好不过了,让人很惊讶。秋婷在这里能剧透吗,举几个细节例子?”

    李秋婷笑道:“已经上映了,剧透点没什么。我就说几个例子。片中吕受益的经历取材于现实。现实中确实有这么个病人,在妻子怀孕五个月时查出患病,天天想死,直到他看到孩子落地。当时他就抓着孩子的手哭了,说他绝对不能死。陈导拍戏靠的是对现实细腻的观察。《我不是大英雄》里埋了很多细节,有些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比如医院门口的号贩子;有些是为了营造氛围,比如屠宰场的猪肉上停留的苍蝇;有些是为了体现人物性格,比如发迹后的程勇看的书《做人的资本》。有些地方,你以为是闲笔,其实也别有深意。比如曹斌给警察局长汇报案情的那场戏,局长掏出烟灰缸提醒曹斌‘不要把烟灰洒出来了’。一个苛刻严厉、眼里揉不下沙子的警官形象顿时鲜活起来。”

    主持人笑道:“我也看过片子,对其中两句话印象尤为深刻。‘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谁家还没个病人?’《我不是大英雄》能引爆社交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击中了社会情绪。对死亡的恐惧,对医疗体系的怀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但比起探讨社会议题,主创更在意的其实是对人物的塑造。”

    杜雁翎这时也插嘴说道:“是的,你如果只是想传达一个意义的话,观众是听不进去的。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打磨得非常好看,观众才会敞开心门去听你讲这个道理。在创作时,陈导其实并没有过多地考虑社会价值。因为在选取这个题材之时,社会意义就已经存在。”

    李秋婷点头:“塑造人物和深挖社会议题本质上并不矛盾。但在具体的创作上,还是会有打架的时刻。《我不是大英雄》的结尾,程勇被抓,受惠于他的病人们站在路边,上演了一场‘十里长街’的戏码。故事最终指向了平民英雄的自我救赎,而非对医疗体制的反思和批判。这种浪漫主义的笔调看似和现实主义气质相悖,但并不是,他从来没想过什么主义。所谓的‘主义’永远都是电影出来以后,别人给它贴的标签。陈导说过,作为导演,不管用什么手法,都只想拍真实、好看、能打动人的故事。”

    主持人好奇问道:“听说秋婷和陈导是很好的朋友,又听秋婷这么说,那么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陈导是不是跟秋婷有过很多探讨呢?”

    李秋婷脸上现出神采,笑道:“从剧本开始,陈导就找我们几个人讨论了。最开始的时候,杜导演是有些反对剧本里的程勇身份定位的,他建议把程勇设定为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陈导演没有听从,他认为陆勇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他就不是个病人。如果他是病人,他的动机就是自救和挣钱,最后再救人,那么这个人物弧光就会非常小。”

    一旁的杜雁翎很苦逼。

    天地为鉴,我没有参与过啊。

    我连打酱油都算不上,临时被抓来当的壮丁。

    不过他心里还是非常高兴来着,因为这是镀金的好机会啊。

    镀完这层金,回去后有很大机会进军电影圈。

    不是每一个导演都把电影圈当作最终目的地,但杜雁翎肯定是一个以拍电影为目标的导演。

    田晓生和郝健的风光,他看了心痒痒的。

    主持人问杜雁翎:“杜导演,我看完《我不是大英雄》,很好奇,这部电影有反派吗?”

    这个问题不止主持人疑惑,很多观众也疑惑。

    谁是反派?

    走出电影院,大概很多观众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杜雁翎照着脑海里的剧本说道:“影片中其实没有一个坏人,但对比代表弱势群体的程勇一方,瑞士药厂的医药代表似乎有些面目可憎,卖着高价药,贪婪又无情。但药企真的是坏人吗?一个电影里总会有一个‘反派’出口。你得有一个让观众喜欢的人,也得有一个让观众不喜欢的人。但是不喜欢不代表他坏。”

    主持人忧心忡忡说道:“现在医药界有部分人对这部片子产生质疑和不满,杜导演你们考虑过吗?”

    杜雁翎有些歉意说道:“我承认这样设计确实有商业层面的考虑,真正好的电影应该做到没有人错。这里我声明一下,医药代表其实并不是反派,而是因为立场不同,才站在了主角的对立面。”

    这时,李秋婷说道:“《我不是大英雄》的剧本还在写的时候。其中一稿剧本,我跟陈导商量过,想把反派设置成黑社会,陈导反对,如果反派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