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

    第39章 李唐的反映(3) (第2/3页)

这条计策,却是减轻了官府运粮的负担,不过,臣以为,梧州的粮价虽然较高,可梧州、容州地大而人稀,土著颇多,不服王教,百姓生活困顿,盗贼也不少,商人肯不肯去,恐怕也是一大问题。再这,孙大人的这条意见,在目前岭南有战事之时,还可用用,等到岭南评定之后,军粮消耗降低,官府买粮食的意愿也就低了,这个时候,还有商人愿意去梧州贩卖粮食吗?万一碰到天灾,在临时抽调人手来运粮,恐怕会耽误大事啊。这第二嘛,大王,立都统、布政使、转运使、观察使,为非是想政令上通下达,制约地方,可是,这军粮若是由地方采购,时间一久,恐怕财权、军权又是同出一门,唐代藩镇之乱正是前车之见啊?”

    马云一愣,这孙光宪这主意,他本是大力赞成的,按21世纪的观点,这叫做经济搞活。岭南人少,产粮也少,碰上灾荒更是入不敷出。由长沙等地转运军粮去梧州,一路上,十成里面就要消耗掉足足三成。而由商人贩卖粮食到梧州,就不用担心运粮之中粮食的消耗了,虽然粮价高些,可是按孙光宪的算法,对官府来说还更划算了一些。

    可是徐仲雅说得也是事情,也不能不防。马云沉思了一下,说道:“徐先生,言之有理啊,这事儿,既然涉及到了户部,又涉及到了枢密院,还是请范质和王贇他们来了,一同商议吧。恩,对了,徐爱卿,这李唐的使者到了何处了?”

    徐仲雅阖上奏章,说道:“他们明天就能到长沙城外的驿站。”

    “唐处东,楚立西,都是当世的大国。就以平礼相待吧。明天就让刘昭禹迎接一下他们,然后把他们带到安政殿,寡人和六部九卿一同见见这李唐的使者吧。”马云犹豫了一下说道。对自己老爹,对荆楚的士子百姓,马云自然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可是对李唐,他的道德观念就没什么约束了。想要钱,想要地,门都没有。可是,做事儿,都要讲究个面子不是,割让连州那是不可能的,但总的让李唐的使者有个台阶下啊。等徐仲雅走后,马云又连忙把李骧找来,询问他,如果李唐拿出当时在金陵签订的荆南和李唐的密议,咱们应该怎么办。

    李骧呵呵一笑,宽慰道:“大王无忧,唐军入闽半年,收获甚微,闽唐鏖战正急,他自然不会和我们翻脸的。如果他们提起这事儿,大王可在楚唐密议上兜圈子就行了。而且周宗和冯延巳等人不和,这常梦锡出使,恐怕也不会铁了心的讨要连州的。如果激怒了我们,冯延巳就会借机向周宗发难;而且,就算我们割让了连州,这首功也不是他常梦锡,而是冯延巳。这里面的小九九,常梦锡不会看不明白的。”

    听了李骧这么一分析,马云心里亮堂了许多。他本来是打算装聋作哑,逃不过就转移话题,还是不行就死不承认,矢口否认的。总之,想让老子割地称臣,是门都没有。老子刚当上大王没两天,王座还没做热乎呢?就割让了连州那还得了——

    常梦锡、韩熙载早就知道自己这趟差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