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战前(上)

    第一百零五章 战前(上) (第2/3页)

清还是习惯原来的计时方法。

    战场之上,细节决定大局,尽管只是一个清理战场的行为,老于沙场的浅水清和碧空晴还是第一时间找到了他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很显然,鲁青并不认为浅水清有明目张胆破坏协定的打算,事实上,尽管浅水清在战场上动了手脚,这反而让鲁青坚信这个家伙只是在钻空子,而不可能公然做出违背约战协定之事。这就为后面的奇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面上看,浅水清在暗地里给对手下绊子,找麻烦,不让对方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削弱他们的战前准备,但更主要的目的,浅水清是在通过这种行为观察对手的指挥效率,执行能力,及各分级指挥官的能力水准,还有各部队战士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他们的组织行动,寻找对方的薄弱**。

    而现在,通过如今这一系列军事反应,浅水清找到了他目前最需要的一样东西,指挥效率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当一支部队的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下时,指挥效率是最强的,几乎不需要传令兵,指挥官通过本身的呼喊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

    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出指令,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

    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这一模式,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进行多级传令。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布,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

    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传令兵——作战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传令兵——分级指挥——传令兵——作战指挥——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又加了一层甚至可以说是多层。

    随着人数的增加,战场范围的扩大,距离与传令层次的多级化,使得战斗中指挥官指挥意图的贯彻能力随之而大大下降。

    那个有趣的击鼓传话的游戏,就是让数十个人坐在一起,第一个人说一句话,然后传到第二个人耳中,依次传下去,传到最后一人耳中时,内容往往已经变了样。传令系统的分级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误解军令的机会也会随之大增。显示在行军上还好一些,很多事情就算听不明白,也可大致猜测出指挥官的意图。一旦在战事生期间,战场范围囊括数十上百里地,周围喊杀震天,血光遍野,各种战术选择的几率大增,猜中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可能也就大降,反过来听错传令,误解其意的事情更是会常有生。

    再考虑到指挥官由于其视野所限,收集到的信息不足,需要不停地有人向其作出汇报,其汇报系统与传令系统一样,需要层层递入,这样一来,这种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越降低。

    管人们在后来明了旗语,击鼓,鸣金等多种指挥作战方式来大大提高指挥效率,但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表达出有限的含义,主要用于事先约定好的作战计划的实现,仅能表达最简单的指挥意图,而不适用于战场突变情况下,内容更加具体的信息传递,因此传令兵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信息传递模式,尤其是复杂信息的传递。

    后世的军事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次针对性很强的数字模拟演算,即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会战,以五万人为基础,人数每上升一倍,战场范围随之扩大一倍,其指挥效率就要下降两倍,人数上升到十五万人以上,信息的接收与命令的传达就会形成两个单独的时间区域,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加深这种指挥上的效率低级化,而并非简单的相加。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有多一两个指挥官在后面起着起哄架秧子的热闹,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全面贯彻就彻底成了一句空谈,到时就真正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